放开立法门槛 激活传统公益组织 网络慈善逐渐兴起,诸如地方公益组织的募集身份问题,日益突出。依据现有的立法,很多民间慈善公益团队,实际上无法发动指尖上的公益,这对地方慈善颇有影响。 对于手机端募捐,海西公益联盟负责人傅永顺说,网络平台影响力大,手机支付便捷是主要原因,“指尖上的公益,随手捐是最大优势。小钱大家都乐意,加上不用去银行汇款等,效率高”。 “我们2010年就试过财付通,提倡小额捐款,一元两元,可是后来就停止了。”傅永顺说,也是因为没有登记的原因,本地无法做指尖上的公益。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吕鑫说,慈善事业应允许公民自由参与,立法应重在监督,不能设立高门槛来限制公民参与,应该简化慈善组织和基金会标准,扩大募捐范围,激活传统公益组织。 “网络募捐,是方法上的创新。”吕鑫分析说,自媒体时代,传播真实性容易出问题,并且一些细节容易被放大,甚至超过事件真相,“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个人提倡公民积极参与慈善,慈善也是培养利他精神的最好途径,也更好地关注社会”。 【法律探讨】 厦大法律系副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分会理事周赟博士 个人接受捐赠的,得靠道德约束 Q:将募集余款转移给其他求助者使用,合法吗? A:只要这些公益组织合法登记备案,就可自设内部规矩。不违法,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强迫捐助,不违反捐款人意愿即可。公益组织可将超出的部分善款,纳入基金会,也可转给别的求助者。 Q:捐款人如产生质疑等,能否索回捐款资金? A:这得分是公益组织还是个人接受捐赠。公益组织接受捐赠后,有责任对外公开捐款及使用细目,捐款属公益组织所有。捐款者可以质疑,但无法索回,除非发现其有欺骗行为,或证明捐赠行为违背自己意愿。 公民个人接受捐赠的,除非有证据证明受捐者是诈骗,否则无权干涉其使用,受捐者也没有义务公开善款的使用情况。个人接受捐赠的,如何使用善款,更多是靠个人道德、责任的约束。 Q:通过微信支付、支付宝汇款的捐款者,怎么监管捐款? A:对于公益基金来说,一切都要根据法律法规来做。而对于私人之间的行为,则是“法无禁止即可为”。 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去对个人捐赠制定法律。现代社会有一个基本特质,就是假设每一个成年人都是理性主体,能安排自己的钱。只要你能确信求助内容真实,想捐就捐呗,把它当件快乐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