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架搭起后,将一条条船舷板严丝合缝地粘贴起来。
□早报记者 陈明华 庄丽祥 文/图
双桅福船、九桅郑和宝船、三桅郑成功宝船……
从元代到清初,从二三十米长的民用福船到最长44丈(约145米)的郑和宝船,这些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的古船,如今却在泉港峰尾的大福古船模展厅相聚。
船首点龙目,首尖,尾宽,船体高大,甲板宽平,内具水密隔舱……船模作坊的桌子上,一艘艘福船船模扬帆排列,似乎要驶向蔚蓝的大海。
大福古船模作坊负责人刘祖博是峰尾本地人,打小在海边长大。小时候,他喜欢看父亲修船。那飘扬的风帆、高昂的船首,黑白分明的“龙目”,都深深地印在刘祖博的心中。
长大后,刘祖博学了工艺美术雕刻。漫步渔港,看着日渐消失的福船,刘祖博觉得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如果没有传承下去,福船就会被渐渐淡忘,很可惜。”
起初,刘祖博只是拿起木块,按照传统制作福船的工艺、比例,制作出福船船模。
将长二三十米的福船,缩小成五六十厘米长的船模,“一开始只是个人爱好”。后来,刘祖博将船模作为自己的事业,让福船以船模的形式一代代延续下去。但即便是这样,福船的传承还是出现断层的问题。
“现在最年轻的工艺师都有40多岁。”时下,会造福船的师傅不多,会制作船模的工艺师也不多了。年轻人更愿意做生意或者出海当远洋水手,这样能赚更多的钱。
目前,泉港峰尾大福船,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祖博的福船船模,在国内外的各种主题展览上,也屡获佳绩。福船的传承,船模的发展还将扬帆远航。
船模体小精致,表面要用砂纸仔细地磨平磨滑。
船头船尾细活多,戴上放大镜才能更精细地雕琢。
雕工精细的福船局部与实物无异
让福船以船模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去,刘祖博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
昔日造船作坊留下的老物件
峰尾福船以十二生肖给不同位置命名,方便船长与船工水手各司其职减少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