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首例成功捐献遗体志愿者邵关林,临走前已说不出话,在女儿手上画了一个圆,表示—— “我的人生圆满了”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庄国辉)11月29日早上,74岁的邵关林安静地走了。老邵走后,他的眼角膜已经成功捐献给两个人,遗体则被运往厦门大学医学院用作科研。老邵的大爱,让他成为泉州泉港区首例成功捐献遗体的志愿者。 “临走前,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但用手指在我闺女手上画了一个圆。”老伴陈阿婆红着眼眶说,“老邵连走时都带着微笑,他是在说,自己的人生圆满了。” 邵关林夫妻俩是浙江人,27年前,双双调到位于泉港的福建炼化公司工作。今年刚刚跨进结婚的第40个年头,他们便许下了一个特殊的心愿——身后捐献遗体。 说起这个心愿,67岁的陈阿婆几度落泪。在她的记忆里,老邵的身体一直很好,过去的10年,几乎没上医院看过病。直到今年2月8日那天,老邵突然觉得身体疼痛难忍,才到医院门诊挂了号。 “直肠癌!”医生的话,吓坏了夫妻俩。2月13日,医院安排第一次手术。病床上,老邵向陈阿婆交代了身后事,还特地掏出了一张便笺纸,写下遗言:“我死后,请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医院作研究。” 对此,陈阿婆并不意外。原来,夫妻俩曾在电视里看到捐献遗体志愿者的新闻,他们还曾讨论过这个话题。老邵说:“咱们都退休了,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百年后,也去捐献遗体吧,继续为社会发点光。” 当病床上的老邵再次和老伴谈起这个想法时,陈阿婆一边安慰他,一边也许下承诺:“你要发光,我也发点光,你捐我也捐。” 今年10月31日,老邵和陈阿婆在泉港区红十字会的见证下,都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协议书。 直到那天,女儿小邵才第一次得知父母的想法。“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愿意。”小邵说,父亲说要捐献眼角膜,她同意,可要捐献遗体,还要面临医学解剖,实在难以接受。“一想到人没了之后,身体还要遭受那份罪,心里特别难受。”回忆起来,小邵红了眼睛。 当时,父亲反而劝导她。父亲说,他这大半年来,特别知道得这种病的痛苦。他希望,遗体捐献后,可以供医院研究所用,将来别人得这病,可能就没那么痛苦了。“再说,做完这事,我就圆满了。”听到父亲这么说,小邵最终让步。 小邵说,父亲平常就特别乐观,崇尚以善为本,虽然心里难受,她还是希望能帮父亲达成心愿。 陈阿婆在协议书上,也把能捐献的器官都打了勾。她说,遗体解剖对医学研究来说很重要,但是,现在很多人还不太接受捐献遗体的做法,他们希望能借此带动更多人。 几天前,医生告诉陈阿婆,老邵的眼角膜已经成功地捐给了两个病人。陈阿婆很高兴:“就像我老伴又重见光明了。这,就够了!” |
- 2014-12-04泉港一对老夫妻结婚40周年纪念 同签遗体捐献书
- 2014-11-26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落成 新石狮人成首个留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