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沪”系海洋文化 应加以保护 李明儒介绍,目前在澎湖有609口“石沪”,在台湾岛内有180口,数量极多。 为什么澎湖地区的“石沪”数量会比祖国大陆多?李明儒说,明朝长期实行“海禁”,岛上开发不多,后来民间慢慢有民众迁徙到澎湖岛,但是澎湖可耕作的地少,海耕捕捞成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而泉州一带的移民过去后,带去了捕鱼的技术,便利用澎湖海边诸多玄武岩、珊瑚礁构筑“石沪”捕鱼。 因为澎湖海产品的多样性,“石沪”的样式造型、规模等会较大些,筑造工艺也会更复杂、完善些。这比如,澎湖最出名的“双心石沪”,它就是由两重的“心”形石沪构成,更利于捕捞。 2012年六七月间,李明儒曾率队在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石沪”映像、澎湖“石沪”研究成果展。 “祖国大陆沿海地区可能还分布着诸多‘石沪’,只是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他说,“石沪”技术是先民的生活智慧,也是海洋文化的象征。在澎湖、台湾,部分“石沪”还在捕捞使用,一部分已保护起来,成为旅游观光、乡土教材的景点。(本报记者廖培煌 黄枫 实习生彭坚林 雷岚 陈小阳 文/图) 名词解释 “石获”:一种古老的海洋捕鱼构造,其原理是根据潮水涨退及鱼虾群回游特性,在海上筑起一道道弧形石墙。涨潮时,鱼虾群会顺着海水流动进入“石获”觅食;退潮后,渔民用网拦住“石获”预留的涵口,防止鱼虾群外逃,并用网兜收成滞留在石头边缘、沟壑的鱼虾。 |
相关新闻
- 2014-12-23身处渔村人未识 崇武500岁“石获”藏玄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