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省赛射弩冠军郑忠兴在基地里训练 (陈林森 摄)
近年来,得益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基地的建设,泉州市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才获得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摘金夺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日前,记者来到安溪县官桥镇善坛畲族村射弩基地,体验了一把地地道道的射弩运动。
射弩基地藏身美丽乡村
从泉州上高速,行车一小时来到安溪县官桥高速出口,下了出口便能从一条去年刚修建好的2公里连接线前往善坛畲族村。这条投入1000多万元的4车道公路让原本进村的路程缩短了整整7公里,全村5934名常住人口获益匪浅。
车子驶入群山环抱的善坛畲族村里,沿途风景美不胜收,空气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得这个山区小村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来到村里妈祖庙前的文化广场地下一楼,“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和“泉州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基地”两块牌匾映入眼帘。
走进基地,狭长的训练场地简约而不简单。6个靶位一字排开,运动员须站在距离靶位20米远的黄线外发箭,远远望去,靶位显得很小,倘要打中靶心更是不易。平日里,运动员的训练就在这个基地里完成。
业余爱好成就射弩冠军
“我们基地里有20多名运动员,都是业余的。”善坛畲族村党支部副书记钟福枝告诉记者,基地里的射弩运动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射弩运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参赛时2男2女为一组才可参加混合团体赛,因此这些运动员也是男女各半。
41岁的钟富治是基地中资历最老的运动员,还兼任着教练员的职责。1997年,钟富治第一次接触射弩运动,在此之前她曾是一名射击运动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射击经验让钟富治如虎添翼。2003年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她就一举拿下了射弩女子全能、女子15米跪姿2块金牌,实现了福建省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金牌零的突破。10多年来,钟富治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获奖无数,光是金牌便有近20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去年11月在厦门举行的福建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年仅23岁的钟忠兴获得射弩冠军。令人称赞的是,他平时在家务农,去年6月份才开始接触射弩运动,短短5个月便在省级比赛里从21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钟忠兴腼腆地告诉记者,“学射弩是因为兴趣爱好,想要锻炼锻炼臂力。”
长期训练考验臂力腰力
“脚踩住弩,双手抓住弦靠腰力拉起,才能保持弦的平衡。”在钟富治的指导下,记者亲自上手体验。拉弦环节就耗费了记者不少体力,等到再抬起弩来时,双臂悬空,有些颤抖,想要瞄准靶心实属不易,勉强扣下扳机射出弓箭,也只打在了3.3环的位置。
“稳扣配合要协调,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钟富治告诉记者,每次要参加比赛前,运动员们都要来基地集训,一天训练最长时可达11个小时,长时间的抬弩射击,不但考验着运动员的臂力、腰力,也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感觉烦躁时,就需要冷静下来互相交流一下。”
如今,喜欢上射弩运动的人逐渐增多。据了解,最佳的射弩运动员年龄在18岁至20多岁之间,此外,还要受到视力、身高、体重等条件的限制,因此想成为一名射弩运动员绝非易事。
6个基地发展多项运动
记者从市民宗局获悉,像善坛畲族村射弩基地这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基地,泉州市还有5个。泉州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陀螺、蹴球基地分布在泉港区泉港民族中学、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台商投资区百奇民族中学,其余2个为泉州剑影武术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基地和泉州师范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板鞋基地。省、市两级民族宗教部门每年都会下拨补助经费用于基地的场地建设、日常管理和运动员的选拔、训练等。
2014年11月,福建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这些基地选出的运动员组成泉州市代表团参加了射弩、蹴球、陀螺、武术和板鞋项目的比赛。其中,射弩项目取得1金1银、武术项目取得3金2银1铜、板鞋项目取得了2银2铜的好成绩。
□本报记者 黄小玲 陈林森 通讯员 许晓衿 郑萍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