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爱国之志穿越时空

2015-01-15 11:45:57 刘益清 林剑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代经营兴宝岛

据郑成功文化中心工作人员潘文静介绍,荷兰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政治上强迫所有当地居民订立“归服条例”,绝对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军事上实行铁血政策,对于任何反抗行动均采取残酷镇压;经济上以纳贡的方式进行掠夺,并征收十分繁重的课税;文化宗教上进行奴化教育。

“郑成功收复台湾,把台湾人民从苦海中解救出来,同时还一改殖民时期的种种弊端,将大陆地区先进的技术、文化和制度带到了台湾,并经过郑成功、郑经、郑克塽三代人20多年的开发建设,使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繁荣昌盛的历史阶段。”潘文静说。

设府县,定官制。收复台湾后,郑成功采用明朝的做法,确立起一套成熟的行政制度,设置府县,以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下设二县,其中天兴县管辖北路,万年县管辖南路;订立官制,设吏、礼、户、兵、刑、工六官,并置六科都事和承宣、宾客诸司。郑经进一步完善府县和职官制度,创设乡里保甲制度。

劝课农桑,繁荣经济。郑成功采取“寓兵于农”的方法,大力垦殖土地,下令全台军士除留勇卫、侍卫两营以外,其余的都要参加土地开垦,同时兴修水利,保护山林;鼓励东南沿海人民移居台湾,吸引了10多万大陆农民入台,带去了铁犁、铁锄等铁制农具,使台湾摆脱了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全盛时海船达到60多艘,往来于吕宋、马六甲等地。到郑经时期,台湾数十万军民的粮食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可以远销大陆的漳州、泉州等地区。

推行儒学,发展教育。史料记载,当时跟随郑成功入台的士大夫有800多名,其中有不少大儒和名士。郑经继位后,大力倡导儒学教育,建孔庙,造明伦堂,设太学,规定“凡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使中国千余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得以在台湾传承,并与大陆保持文化上的一致性,为康熙年间实现两岸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文化名片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著名的民族英雄。父亲郑芝龙,母亲田川氏(日本华人)。郑成功出生于日本,7岁回国,在晋江安平镇(今安海镇)学习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等经典。

1638年,郑成功考中南安县秀才。1645年,在父亲的引荐下,跟随南明皇帝反抗清军,被赐姓朱,号称“国姓爷”。1649年,以金门为据点,率军攻克漳浦、云霄等地,并出兵粤东一带,被封为延平郡王。1650年,攻取厦门,形成以金门和厦门为中心的闽南根据地。1655年,拿下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改厦门为思明州,建造演武亭。1659年,出征江浙地区,占领东南沿海大片明朝故土,但最后以南京之战的失败而告终,退守厦门。1661年,横渡台湾海峡,顺利登陆台湾,打响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枪声。1662年,成功收复台湾,同年病逝。

记者手记

深深爱国心浓浓两岸情

正是有了坚定的爱国之心,郑成功才能下定决心收复台湾。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郑成功收复台湾也不断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含义。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侵略之苦,触发了全国人民持续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而郑成功“驱荷复台”是东方最早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爱国之举,因此也具有了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如今,郑成功的历史事迹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两岸人民的民间信仰,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其中的爱国之意更是化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台湾民间对郑成功的信仰,从最初的纪念性崇拜,向后来的祈求性神化发展,充满了爱我中华民族的色彩。300多年来,郑成功信仰从未在台湾断过,即便是最严酷的日据时代,台湾民众依然偷偷设庙,祭拜郑成功,丘逢甲等人还借此来激励台湾人民的爱国意志,期望早日驱逐日本侵略者。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福建语言、信仰在台湾广泛传播,形成与闽南文化密不可分的台湾乡土文化,促进闽台两地不可分割的“五缘”关系。两岸关系缓和之后,双方的文化交流逐步恢复,而郑成功信仰也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