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一方红纸万种风情 探访南安刻纸大师王培元

2015-02-05 16:43:12 罗江丽 李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刻纸:一方红纸 万种风情

东南网2月5日讯(南安商报记者 罗江丽 见习记者 李想 文/图)泉州刻纸在中国的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作为剪纸艺术的一个分支,刻纸技术要求更高,技法也更为苛刻,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在南安,同样活跃着不少刻纸大师。

先用铅笔在纸上描下几座山、几处花、几只鸟的图案,然后沿着密密麻麻的细线镂刻,慢慢地,纸上就跃然出现了泉州十八景之一的仙公山,这是采访当天记者看到的场景。数张红纸,一把刻刀,一段记忆……在南安,说到刻纸艺术,大家便会联想到王培元,这个游遍祖国山河大地的刻纸大师,将他毕生所爱发挥得淋漓尽致,用一把刻刀刻出了他颇具传奇的一生。

层层镌刻 大千世界入画来

在一个温暖和煦的下午,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走过蜿蜒的村道,记者来到了霞美镇仙河村新罗文体中心,这也是记者与刻纸大师王培元约定的地点。知道记者此行目的,这位步履蹒跚的古稀老人,早早地背上画板在此守候。

之所以约在新罗文体中心,是因为这里汇聚了王培元数十年来的刻纸作品。这不,在简单寒暄几句后,王培元掏出钥匙,打开了新罗文体中心的一扇房门,不紧不慢地说:“这里原是村里废弃的小学,经过简单修缮后,我们把它用来展示各类刻纸作品。”

“金陵十二钗”、“四美图”、“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在这间看上去极为简陋的小屋里,竟然悬挂着百余幅刻纸作品,点缀出满屋子的喜气。这其中有些是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有些则是近期才完成的。“真是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记者一进屋就啧啧称奇,这让历经沧桑的王老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在这个喜气洋洋的屋子里,他开始跟记者细数起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

“屋子正中的这四个大字‘福禄寿禧’都是由100个小字组成的,每个小字的字体都不一样,有楷书、行书、篆书、隶书等。”王老得意地介绍说,每个字都要刻上两三天,在刻纸艺术上堪称一绝。在小屋左侧,几幅颜色艳丽的神话人物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王老介绍,这些作品均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是采用透色刻纸手法创作的。这些人物刻画极为精细,体态婀娜多姿,让人过目不忘。

若要问王老至今为止最为得意的作品是哪一幅?小屋正中的巨幅长卷“金陵十二钗”便是最好的答案。“这幅作品我用了半个月来镂刻,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王培元笑言,当时精力还比较旺盛,现在若要再刻这样的长卷真是有心无力了。

年代久远,每幅作品依然保留有它最原始的色彩,这想必就是透色刻纸的魅力。“透色刻纸是把绘画好的图案勾线剪刻,然后把彩纸附在第一层刻好的纸后,刻掉不需要上色的地方,留住需要的色彩。”王老边说边拿出一幅仙公山半成品演示给记者看。据王老介绍,透色刻纸工艺更为繁复,制作一幅作品少则几天,多则月余,而且要一刀无误,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再加上透色刻纸一次性会采用15张纸同刻,线条疏密不一,有些线条甚至只有1毫米,不仅考验刻工,更考验手艺人的耐性。

“刻纸是剪纸艺术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也饱含了生活情趣。”王老对刻纸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如此复杂的刻纸艺术现在已经鲜有人会了,若就此断层,王老觉得十分可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