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南安良庵祖祠群震撼人心 “众星拱月”凸显敬祖尊宗
2015-02-06 09:12:5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黄暹,字世永,谥号良庵,是南安罗东埔头境开基祖。如今的南安罗东埔头黄氏家庙取名“良庵大宗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筚路蓝缕的黄氏先贤。

“众星拱月”的良庵祖祠群震撼人心

良庵大宗祠为五进二厢房的宫殿式建筑

南安罗东埔头良庵大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元年,为五进二厢房的宫殿式建筑,祠内有郑板桥书画与张瑞图墨宝,价值不菲;良庵裔孙又相继在大宗祠右后两侧兴建6座支祠,形成气势宏伟的黄氏良庵祖祠群;良庵宗族文化发达,以敦宗睦族为目的的民俗风俗在族群中兴盛不衰

黄暹,字世永,谥号良庵,是南安罗东埔头境开基祖。如今的南安罗东埔头黄氏家庙取名“良庵大宗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筚路蓝缕的黄氏先贤。良庵大宗祠始建于明初,是一座闽南宫殿式古建筑。黄氏后人在大宗祠的右后方又兴建起了三四甲、五甲、六甲、八甲、九甲等支祠,形成“众星拱月”的埔头黄氏祖祠群。这祖祠群座座雕梁画栋,内有众多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泥灰塑,还有古今名家的墨宝、壁画,令人叹为观止。

主殿高大宽敞,富丽堂皇

大宗祠里有“好宝贝”

“这是郑板桥的真迹?这竹画得真是洒脱无比啊。”一群人正围着南安罗东镇埔头村的良庵大宗祠四幅壁画边看边叹。这是良庵大宗祠大门口经常会出现的场景。而人们在围观的那四幅壁画,正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兰、竹图,上面不仅画有兰与竹,还题有郑板桥的字。如,一幅卧竹图上就题写着“一枝卧竹一枝昂,石笋萧然与竹长;好似倪迂清閟阁,阶前点缀不寻常”,那独特的郑氏“六分半体”书法,正好与清隽竹枝有些神似,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在另一幅墨兰图上,我们还看到这些字“杭州金寿门题墨兰诗云: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金寿门即金农,是清代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首,与郑板桥是知交好友,所以郑板桥在自己的画上引用他的诗句,倒也不足为怪。

“良庵大宗祠的宝贝可多着哪!”据芦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泗海先生介绍,良庵大宗祠内除了有清代郑板桥的兰、竹名画石刻四幅外,大门横匾上有明朝书法家张瑞图的墨宝“黄氏家庙”真迹,大门对看堵亦有民国名士黄炎的书法题字,另外,祠殿内装饰着透雕、浮雕、线雕或圆雕而成的木雕、砖雕、石雕等雕塑,题材广泛,技艺精湛,雕琢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戏剧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黄氏家庙”四字为张瑞图墨宝

“众星拱月”凸显敬祖尊宗

南安埔头一带,群峰叠翠,绿水长流。据介绍,埔头开基始祖良庵公生于1312年,卒于1378年,葬于十八都大垅墩(即现在的新明村),今墓犹存。良庵公的夫人尤氏,淑惠善良,生前曾发愿“俾我黄家儿孙兴,年年元宵点花灯”,这便是埔头良庵大宗祠如今每年元宵都要点灯的来历。尤氏的墓茔位于荆坑松仔脚,去年刚刚重修完毕,焕然一新。

“关于埔头良庵大宗祠的选址,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埔头良庵大宗祠管委会成员称,当年良庵公在埔头境放鸭,偶遇后山杨员外请风水师选地。风水师称此地为“眠牛穴”,在这个地方建宅,子孙后代将丁财两旺。员外不信风水师的话,没有建宅。良庵公却将此话牢记心中,买下这块地造屋建宅,因为得此“眠牛穴”宝地,家势渐兴。“传说归传说,其实应感谢先辈的不懈开拓。他们披荆棘,铲芦苇,引渠灌溉数千亩,才使昔日芦苇丛生地,成为今朝稻谷飘香之所。”

南安罗东埔头良庵大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1458年经过改建,形成祖祠群;1924年,整个祖祠群曾遭军阀破坏;上世纪30年代,宗祠组织董事会集资重修家庙,终于1943年落成。埔头良庵大宗祠管委会会长黄鸿仁告诉我们说,良庵大宗祠主体建筑同闽南地区常见的古大厝一样,带护厝,突出厅堂、两侧的对称。该建筑横向扩展布局,纵深三落分别为下、中、上三厅,厅、廊、过水贯穿全院。上有硬山及卷棚屋顶,内为穿斗式木构架,红瓦燕尾,古朴肃穆。

“为了表达尊宗敬祖之意,各甲小宗祠依势围绕大宗祠而修建,除个别支祠离得稍远,大部分支祠和大宗祠融为一体,形成庞大的明清宗祠古建筑群落。”黄鸿仁笑着说道。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员黄真真则在游览建筑群后表示:“这祖祠群整体看上去便似‘众星拱月’一般,良庵大宗祠无疑就是那轮辉芒无尽的‘明月’。这样气派的宗祠建筑群真是不多见,让人看了觉得很震撼。”

整座宗祠运用了多种闽南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宗亲寻根续延血脉亲情

良庵裔孙枝繁叶茂,如今在港、澳、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美国等地皆有其族人。埔头黄氏历代英才辈出:明有文进士黄梦松,清有武进士黄国英,皆名誉远扬之人;清朝,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并称“四谏”的内阁学士黄体芳,其祖籍也在南安埔头(七甲);当代,能诗擅画的黄紫霞、南渡新加坡的爱国高僧广洽法师、木偶大师黄奕缺等人也皆是良庵后裔。这些彪炳史册的贤士达人,无时不在激励着埔头黄氏族人奋勇进取,为氏族再添新彩。

散居海内外的埔头黄氏族亲,近几年也不断地踏上返乡寻根路。2014年11月13日,旅居印尼的埔头黄氏宗亲黄添龙携胞妹及妹夫,寻到罗东高塘村与亲人团聚,圆了其祖上三代人的寻根梦。据埔头良庵大宗祠管委会成员介绍,那天黄添龙踏上故土,拜谒良庵大宗祠,望着祖先的牌位,认着似曾相识的亲人,感慨万千,他还当即表示要在2015年带领自己的家人、亲堂、晚辈一道重回故乡看看,让这血脉亲情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像这样的团圆故事,还在埔头黄氏间不断上演。

郑板桥的卧竹图

世代传承的风俗民俗

据介绍,富有地域色彩的良庵宗族文化如今已十分发达,它包含了文艺风俗、娱乐风俗、节日民俗等内容。文艺风俗多指民间文学,如民谣、童谣、诗歌等;娱乐风俗则指木偶表演、木偶雕刻、南音表演等;节日民俗则有祭祖闹元宵、元宵节以村为单位轮流点灯等。

“一到元宵节,‘点灯’、‘钻灯脚’活动就会在大宗祠内火热上演。”黄泗海说道,“特别是‘钻灯脚’,有添新丁的蕴意。想在当年生育的女子,都会特意来这里的大灯笼下钻来钻去,祈福生个大胖娃。”据介绍,“钻灯脚”须头顶灯穗,这样祈福才有效果。“钻灯脚”除了有添丁意味外,老人则可添福添寿,小孩子可健康成长,如摘下一条灯穗带回家,能保家人岁岁平安。

黄泗海表示,这些风俗民俗在埔头黄氏中世代传承,不仅丰富了族人的生活,更强化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使宗亲能团聚一堂,增强凝聚力,对弘扬祖德宗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感谢黄女士热心报料,奖线索费100元)

宗祠,为“祖先栖神之宅”。建造宗祠是泉州人崇拜祖先的一种高级形式。泉州有许多宗祠建筑,它们一方面向世人诉说着闽南过去的人、物、情,让现在的闽南人有了传承文化、开拓未来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是泉州族系群落家风传承的重要基地,至今在不少宗祠内还铭刻着族规家训。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陈玉珍 陈小阳 通讯员 黄鸿仁 黄泗海 文/图

大门对看堵上的有民国名士黄炎的书法题字

民俗活动“钻灯脚”具有祈福之意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