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海丝”之缘 泉州铸就

2015-02-11 07:45:1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九日山摩崖石刻中,有许多关于出海祈风的记载,是泉州古代远洋历史的珍贵资料。 (陈起拓 摄)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泉南歌》 北宋惠安进士谢履

泉州,古称“刺桐”,地处东南,向海而立,因海而兴。

在长达1750多年的历史长卷中,海洋是泉州这座古城肌理中一抹蔚蓝底色,虽经千年荡涤,却从未褪去——

早在商周时期,泉州先民就留下了海洋文明的遗迹;春秋时期,泉州土著闽越族人便擅长造船航海;魏晋南北朝,泉州已有大船通南洋,始开海外交通史……

滨海而居的泉州人以舟为马,以海为田,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在广阔的海域不断延伸自己的足迹。

因此,当隋唐时期,丝绸之路重心转向海洋,泉州方能凭借深厚的海洋文明积淀,一举成为亚洲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与广州、交州、扬州一并成为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并设“参军事”,主管海外交通贸易。

唐末,随着亚历山大港日渐没落,南亚和中亚的商人们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不惜远渡重洋抵达中国,一条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形。

彼时泉州环城遍植刺桐树,故称“刺桐城”,港以城名曰“刺桐港”,往来其间的阿拉伯水手昵称为“Zayton”,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渐渐繁荣,“刺桐”的盛名也在海丝沿线国家传播开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