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20平方米的店面,反而让树人书屋的书卷气更加浓厚。
核心提示
自从在线阅读和网购图书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日益火爆,实体书店的经营似乎就在网络市场的挤压中遭遇了无奈的瓶颈,泉州市区不少书店的经营规模和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缩窄,不少书店甚至关闭谢客。都说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好在一些市民的坚守,泉州市区的寻常巷弄之中仍栖居着不少实体书店。对市民而言,这些书店是涂抹于旧纸上的暖心故事,是心灵休憩的落脚点,是守候都市的一盏“明灯”。
□本报记者 王金植 文/图
20平方米 老书店“蜗居”23年
旧街巷的老书屋虽敌不过摩天大楼的繁华,隐匿于街角巷陌,但路人依旧能循着纸香与油墨味的踪迹找寻而来。位于市区中山路二院对面的树人书屋就是这样,门很小,地方也不大,大概二十平方米左右,浓厚的书卷气息布满每个角落,感觉这里是一间装满书籍的“蜗居”。
记者走进这家书店,两株盆栽倚靠在门边,给书屋增添些许景色。门上贴着“诗意的栖居”的字样,散发出浓浓书的气息。自制书架上文史与杂志分隔,正前方搁放着店主精心挑选推荐的书籍。只是,地板上还有许多未开封的书籍包裹。而屋内灰褐色倾斜木板劈开的小空间,却是店家的另一页生活,平凡而朴素。
“前些年好多了,现在不贴钱就不错了。”店员告诉记者,这家店经营有20多年了,一直没换过地方。
说起不放弃书店经营的原因,书店的老板连真表示,除了自己爱读书外,就是享受书友购买到好图书时的兴奋及彼此间分享读书心得的乐趣,“一本书对人的影响及价值是没法估量的。”
树人书屋是连真在1992年一手创办的,正如书屋的名字一样,这家书店在这里生根发芽,一直到现在。也正如书屋门上贴着“诗意的栖居”一样,连真为了给自己和市民提供一个读书的栖居之地,一直坚持到现在。
记者在这逗留了许久,只是因为喜欢这里散发着诗意的蜗居,空间狭促却又无限延伸的感觉,更喜欢那份对读书的执着。
老店新貌,天翔文化城几经变迁,已发展成为综合型书城,不变的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店址三迁 父子接力开书店
如果想体验闹市里的悠闲,就来市区金池巷口的天翔文化城吧,美好又神秘,有时还可以淘到心爱的小物件。这里有独立的个性以及精致清新的环境,别具风格。看起来这是一家刚开不久的书城,但背后却有两代人经营书店的那份坚守。
书城的老板叶舒城是一个地道的泉州汉子,今年才30来岁。他告诉记者,在店面经营的书店已没有利润的时候还继续开店,这需要勇气,更是因为对书籍的一份热爱。
叶舒城的父亲在1981年就开始经营书店,因为父亲的缘故,从小他就爱上书。基于这份热爱,从父亲到他,从1981年到现在,从西街到胭脂巷,再到金洲街,然后来到金池巷,一路走来,一直跟书打交道。
“因为城市的发展,我们搬了许多地方,但一般都是在街巷内。”叶舒城说,午后时光,坐在老街巷的古厝内,泡上一杯咖啡,读一会儿书,让心灵栖息,这是他向往的事,也是许多人向往的事,所以他还是继续开书城。
天翔文化城面积1000平方米,经营中外出版物及文化艺术用品3万余种,设有图书区、休闲书吧、儿童乐园、书法艺术培育中心、文玩体育用品、电子学习产品等相关文化经营项目,旨在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文化休闲娱乐消费体验。
叶舒城说,为了书店得以延续,把书店演变成了综合型书城,提供多样服务,给读者搭建一个公共平台,使读书、购书不仅仅是个人的活动,更成了爱书者群体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体验,构建一个读者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老店新貌,天翔文化城几经变迁,已发展成为综合型书城,不变的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18年坚守 “任性”老人卖旧书
在市区西街上逛逛,这里有四五家老书店,面积都不大。58岁的李炳坤老先生经营的书店也在其中,就在开元寺对面。
这家经营了18个年头的书店,古色清新。面积20平方米左右,书架是木书架,淡淡的霉味弥漫在书店的每个角落,其实是旧书的味道。有别于书店出售的崭新书刊,炳坤古书店最吸引人的就是旧书。除了旧书,书店里还摆放着一系列泉州新旧地图、挂历和明信片,颇有本土特色。
记者来到这里时,李老刚好在看报纸。“现在生意不好做。”李老说,前些年,西街有好多家书店,现在只剩下没有几家了,而且也不再只纯粹卖书了。
如果算上摆地摊,李老卖书已有2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他就开始摆地摊卖书,而且赚得还不错,后来就到西街开书店。
说起选择卖旧书的缘由,李老表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旧书也不例外,他希望能让这些书和爱读书的人都找到归宿,所以让他一直坚持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