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和候场的演员帮助残疾演员下台阶,这种小小的善举在泉州随处可见。(陈起拓 摄)
通力协作 各级各部门形成“创城”合力
作为国内城市文明建设的最高综合性荣誉,“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标准本身囊括了一个城市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未成年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九大环境,涉及党委、政府在政治、经济、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意味着,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创城的艰辛历程,检验着泉州城市管理和部门协作能力的成色:
创城工作启动伊始,市创文明城工作指挥部就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印发了《泉州市落实<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修订版)>任务分工方案》。三年来,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不仅管好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在优化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公共秩序、公共环境以及政务法治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还协同协作、相互扶持,将涓涓细流汇成了创城的强大动力。
最后冲刺阶段,各级各部门更使出浑身解数,在推进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居民小区、公共设施、餐饮门店、各类市场、校园周边等“八项集中整治”和场馆建设、出租汽车运营管理、重点工作、舆论氛围营造、主题活动普及等“五项提升提速”上开足马力,攻坚克难,最终迎着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目标奋力前行。
可以说,文明城市创建,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四个建制区(鲤城、丰泽、洛江、泉港)的共同努力。
全民参与 崇德向善争当文明市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份荣耀的背后,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每一位市民的付出。
彼时,马路上或许常见摆摊设点,市场里或许垃圾遍地,红绿灯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或许并不鲜见。但在“输人不输阵”的泉州,创城战役一经打响,人们就充分认识到,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核心。从“被文明”向“要文明”转变,成为泉州市民的普遍自觉,蔚然成风。
为了创城,“爱拼敢赢”的泉州人仿佛达成了无言的默契,不仅“讲文明、树新风”、“做谦恭有礼的泉州人”、拒绝酒驾、游览不涂鸦、上网不造谣等崇德向善的新风尚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实践,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神事省办等“破旧俗、树新风”的社风更新也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与参与。
于是,大家欣喜地看到,路边随意摆摊设点的流动商贩少了,路口自觉“红灯停、绿灯行”的行人多了;路上随意变道加塞的车辆少了,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司机多了;景区里乱丢垃圾随意涂鸦的人少了,注重景区环境维护的游客多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宴请少了,乐善好施、投身公益的市民多了……
这座曾经的“光明之城”,再次被每一位市民的文明火光点亮。“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花落泉州,“城美、人美”的“泉州现象”,再度迎来人们聚集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