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市区新门街赏灯(陈起拓 摄)
今天是元宵节,自正月十三泉州元宵花灯展正式亮灯以来,到场赏灯的市民就络绎不绝。昨晚,记者走访灯展展区发现,赏灯的市民明显增多。元宵赏灯的泉州民俗深入人心,受到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普遍追捧,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幼儿园小朋友制灯赏灯的蔚然成风,有力地弘扬了闽南文化。
□本报记者 郭雅莹 实习生 刘东兰 文/图
鲤城
羊元素少儿创意花灯成为主角
今年花灯展鲤城区新门街展区以闽南传统花灯和少儿手工创意花灯为主。记者走访发现,展区内近百盏少儿手工创意花灯里,“羊元素”创意花灯近15盏,成为市民争相拍照的主角。绵羊、山羊、喜羊羊……各种造型的“羊”花灯有的精致古朴,有的小巧可爱。
这些由鲤城区各所小学、幼儿园的小朋友制作的花灯不仅造型出彩,所用的材料也十分环保——报纸、旧纸板、矿泉水瓶等都在小朋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变废为宝。据鲤城区实验小学的王老师介绍,他们学校今年有近80盏花灯参展,“这些灯都是由学生和家长合作完成的。今年,我们学校举办了第三届‘少儿创意花灯’活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做了很多花灯,展出的只是一部分,剩下的都在学校里展出。”
王老师说,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开设了花灯课程,每周一节课,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淑贞等花灯名家前来授课,以保护、传承并发展闽南地方花灯文化。
锦绣庄展区,妆糕人摊位吸引了许多市民围观。
丰泽
花灯好看 “非遗”展示也精彩
昨晚,虽然户外冷风阵阵,细雨绵绵,锦绣庄民间艺术园内却人头攒动。在展区内小广场四周的走廊和中央灯台,70盏形态各异的花灯随风摇动,为这个寒冷的元宵节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锦绣庄展区的花灯主要由刻纸花灯和走马灯组成,体现了闽南花灯传统的手工艺。在展区现场记者发现,设在角落的三个小摊点前聚集了许多市民,走近一看,原来是主办方邀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分别有棕编、妆糕人和糖画。
棕编民间手艺人林鹤源告诉记者,他昨天就在展区里现场做棕编了。只见棕叶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朵精致的玫瑰花就做好了。“还有蝴蝶、蜻蜓、蟋蟀、凤凰,这些都是卖得比较好的。”他说,“这两天赏灯的人多,销量也多了点。”
紧挨着棕编摊的是妆糕人摊,小小的摊位前也是围满了来赏灯的市民,特别是小朋友,黄炜珺就是其中之一。看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建华熟练地捏着妆糕人,黄炜珺觉得新奇不已:“虽然花灯也很好看,但这个比花灯更好看。”他稚嫩的话语一出就逗笑了一旁的大人们,“现在学这个的不多了,多让孩子们看看也有助于‘非遗’的传承。”张建华笑着说,“欢迎大家来找我学习,免费授课,教会为止。”
校园
欢度元宵 花灯挂满走廊
四大展区灯展热闹无比,在展区外的不少地方,元宵的氛围也一样浓厚。今年,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也做了花灯。“今年已是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做花灯的第十个年头了。”该校少先队总辅导员王思业说,“作为校园闽南文化节的项目之一,做花灯是传统活动。每个同学都做,这么多年来,花灯质量不断提升。”
站在该校操场上放眼望去,一楼到五楼的走廊上挂满了同学们做的花灯。有了花灯的装点,校园里的节日气氛一下子浓了起来。五年级学生杨雨涛告诉记者,她已经做了五年的花灯了,除了一年级的时候是父母帮忙做,其他四年都是自己动手,“做花灯很有趣,每年做的都不一样,很有意思。”
王思业说,为了不约束孩子们的想象力,每年花灯都没有限制主题,因此每年孩子们做出来的花灯不仅创意大胆新颖,制作手法也越来越娴熟,“孩子们的想象力都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惊喜,花灯制作让赏灯这样的传统民俗从大人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闽南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该校除了制作花灯外,元宵节当天,学校还将举办猜灯谜、做元宵圆活动,同学们做的花灯还会在校内进行评奖。
走,去丰州赏“泉州第一灯”
今日上午踩街祭祖 下午“攻炮城” 晚间高甲大戏
千年古街处处张灯结彩、“攻炮城”等传统民俗活动轮番上演,这样热闹非凡的场景,发生在元宵期间的丰州古镇。
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丰州曾是泉州城市的郡、州、县治所,已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泉州上元节点灯的风俗,源自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丰州桃源村傅氏祖先、镇守泉州的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以按照长安结灯仪式点灯。因此,丰州桃源上元点灯,被誉为“泉州第一灯”。
记者了解到,延续1000多年历史,今年的丰州灯会自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主要分布在丰州古街、桃源村和丰州村三个展区,共有近3000盏各式花灯同时璀璨夜空。此外,今年还是桃源村傅氏每五年举行一次的祭祖大典。来自海内外的傅氏宗亲齐聚一堂,将于今日上午举行踩街和祭祖仪式,下午和晚间则分别有“攻炮城”民俗活动和高甲大戏上演,可谓是好戏连台。
□本报记者 孙灿芬 通讯员 陈鑫伟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