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委员建议保护研究崇武"石获"遗址 申报市级文保

2015-03-18 08:11:28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谢玉妹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市政协委员:保护研究崇武"石获"遗址 申报市级文保

“石获”被发现后,引发多方关注。 (陈小阳 摄)

【核心提示】

建造于明朝的惠安县崇武镇五峰村峰后自然村“石获”,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泉州晚报于2014年12月23日第5版、24日第7版、25日第5版、26日第7版、27日第3版、2015年1月2日第4版、12日第6版、30日第6版,连续大篇幅报道崇武“石获”,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政协委员陈笃恒在今年的市两会上提交提案《关于做好崇武“石获”保护与研究的建议》,建议将“石获”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相关研究和规划。

本报记者 许雅玲

“石获”报道引发关注

位于崇武镇五峰村峰后自然村海滩上的“石获”遗存,由花岗岩砌成,呈弧形,长度300余米,高一米多,最宽处达5米。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重新被人们认识。这个“石获”和著名的澎湖“石沪”同属一种古老的捕鱼设施,却比后者早了200多年。

据了解,“石获”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捕鱼构造,其原理是根据潮水涨退及鱼群回游特性,在海上筑起一道道的弧形石墙;涨潮时,鱼群会顺着海水流动进入“石获”觅食;退潮后,“石获”就拦住了鱼群回游的路线,渔民借此捕获。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笃恒对此很感兴趣,一直关注泉州晚报关于崇武峰后“石获”的报道。“作为古代定置捕鱼的创举,崇武‘石获’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市乃至我国历史定置捕鱼文物的空白,为我市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锦上添花,更是见证了泉州先民以海为田,耕种海洋、利用海洋的历史。”他说。

“石获”见证两岸一脉相承

据相关史料记载,峰后自然村的“石获”建造于明朝年间,或是迄今国内发现年限最早的“石获”遗址,建造时间远比澎湖岛、台湾地区的早。500多年前科学不发达,捕捞技术不先进,泉州先民利用潮汐规律,建造“石获”捕鱼,既没有破坏环境又不会过度捕捞,可见古人的聪明和智慧。

2013年,泉州在国内众多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而荣誉的取得正是得益于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泉州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不仅海外贸易繁荣昌盛,也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文化交流,将泉州的捕捞技术等先进文化传播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陈笃恒在提案中表示,崇武“石获”是泉州先民生活智慧与优异技艺的结晶,是人类渔业文明、海洋文化的“活化石”。特别是崇武“石获”技艺传到台湾地区后,对台湾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具有不小的作用,因此崇武“石获”遗址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生产技术传承的有力见证。现存文物是古代历史的见证,是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需要格外珍惜并加以保护。

提案建议保护研究“石获”

陈笃恒这份关于“石获”研究保护及规划发展的提案,得到了郭培明、张翼、黄冬玲等市政协委员的附议。他们一致认为,对崇武峰后“石获”,不应该纯粹为了保护而保护,而应该在保护中建设发展,在保护中提升崇武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提案中建议,要高度重视崇武“石获”遗址的保护,并积极申报和尽早将其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开展崇武“石获”的相关研究工作,努力填补我市历史定置捕鱼等研究方面的空白;要将崇武“石获”遗址和崇武古城相结合,并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内容合理规划利用;要收集有关崇武“石获”的相关资料,将其列入海峡两岸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并开展交流。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