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四个全面” 海丝泉州先行 泉州作为:扬帆启航正当时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泉州积极融入,主动对接。一年来,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泉州先行先试,取得了许多成效。昨日,本报《两会三人行》栏目邀请到市人大代表黄良、市政协委员陈笃恒两位嘉宾,与记者共同讨论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的泉州作为。 本报记者郭雅莹 陈林森 戴涵琦 文/图 推进180个 海丝项目 记者:去年,我市着手制定了《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文化合作先行区行动方案》,并筛选配套项目180个,这种项目带动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黄良:有项目才有抓手,项目带动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并且提高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一旦这个《方案》落地,泉州或许就能够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陈笃恒:《方案》中的180个项目不仅可以为泉州提供很多资源和机会,也会为海丝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项目的推进有可能创造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多赢局面。 护航泉企“走出去” 记者:除了项目带动,泉州去年也不断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在二位看来,民营企业“走出去”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黄良:经贸拓展可以解决泉州相对过剩的产能,扩大泉州制造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力。但要“走出去”就要克服“水土不服”,政府扶持是前提,企业对市场的研判是关键,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的咨询、法律服务是基础,政府、企业、中介三位一体,我们直面挑战,落地生根。 陈笃恒:现在的环境下,“好酒也怕巷子深”,泉州目前的市场容量不大,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市场一大,机遇无限。对于“水土不服”,政府要加大宣传,企业要抱团发展,还要打好侨牌,发挥华侨华人的优势。 文化活动“接地气” 记者:去年,泉州在“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的基础上,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作为是否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 黄良:郑新聪市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总结了去年以来泉州在文化领域的一系列作为,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县域活动周和丝海扬帆嘉年华的外国乐队表演,这些活动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国际性的演出,很“接地气”。 陈笃恒:去年,我印象比较深的活动是泉州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中国一日重返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城市,泉州在先行区建设中做到“文化先行”,做法很好,希望以后还要继续推进泉州海丝文化“走出去”。 促海丝“文化先行” 记者:既然泉州在“文化先行”上已经开了好头,那么接下来泉州在这方面还能有哪些作为? 黄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文物古迹,特别是古城保护,做到物态保护,活态传承,让它们成为泉州展示文化的载体,最好依托这些形成产业,将泉州发展为“文化强市”。 陈笃恒:泉州要主动作为,首先,今年全国两会提到将立法权下放到设区市,一旦下放,泉州一定要找准定位,依法保护古城;其次,制作以“海丝”为主题的宣传片及其他包含泉州元素的影视作品,并借用新媒体等多样平台来充分展示泉州文化。 |
- 2015-02-14媒体代表寄语泉州:借助侨力“出海”期许“海丝”未来
- 2015-02-13阿坎·苏威尔:海上丝绸之路 将带来繁荣和平稳定
- 2015-02-13默罕默德·贾拉尔:新“海丝”将带来更好中阿关系
- 2015-02-12近30名国内外专家热议“海丝”合作共赢
- 2015-02-12“海上丝绸之路: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引发关注
- 2015-02-122014年泉州文创产业亮点频现:海丝起航 文创先行
- 2015-02-11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再启航 名城泉州新机遇新崛起
- 2015-02-10丝海梦寻复兴古港 “一带一路”建立城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