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四个全面” 海丝泉州先行 泉州作为:扬帆启航正当时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泉州积极融入,主动对接。一年来,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泉州先行先试,取得了许多成效。昨日,本报《两会三人行》栏目邀请到市人大代表黄良、市政协委员陈笃恒两位嘉宾,与记者共同讨论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的泉州作为。
本报记者郭雅莹 陈林森 戴涵琦 文/图
推进180个 海丝项目
记者:去年,我市着手制定了《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文化合作先行区行动方案》,并筛选配套项目180个,这种项目带动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黄良:有项目才有抓手,项目带动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并且提高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一旦这个《方案》落地,泉州或许就能够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陈笃恒:《方案》中的180个项目不仅可以为泉州提供很多资源和机会,也会为海丝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项目的推进有可能创造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多赢局面。
护航泉企“走出去”
记者:除了项目带动,泉州去年也不断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在二位看来,民营企业“走出去”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黄良:经贸拓展可以解决泉州相对过剩的产能,扩大泉州制造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力。但要“走出去”就要克服“水土不服”,政府扶持是前提,企业对市场的研判是关键,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的咨询、法律服务是基础,政府、企业、中介三位一体,我们直面挑战,落地生根。
陈笃恒:现在的环境下,“好酒也怕巷子深”,泉州目前的市场容量不大,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市场一大,机遇无限。对于“水土不服”,政府要加大宣传,企业要抱团发展,还要打好侨牌,发挥华侨华人的优势。
文化活动“接地气”
记者:去年,泉州在“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的基础上,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作为是否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
黄良:郑新聪市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总结了去年以来泉州在文化领域的一系列作为,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县域活动周和丝海扬帆嘉年华的外国乐队表演,这些活动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国际性的演出,很“接地气”。
陈笃恒:去年,我印象比较深的活动是泉州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中国一日重返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城市,泉州在先行区建设中做到“文化先行”,做法很好,希望以后还要继续推进泉州海丝文化“走出去”。
促海丝“文化先行”
记者:既然泉州在“文化先行”上已经开了好头,那么接下来泉州在这方面还能有哪些作为?
黄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文物古迹,特别是古城保护,做到物态保护,活态传承,让它们成为泉州展示文化的载体,最好依托这些形成产业,将泉州发展为“文化强市”。
陈笃恒:泉州要主动作为,首先,今年全国两会提到将立法权下放到设区市,一旦下放,泉州一定要找准定位,依法保护古城;其次,制作以“海丝”为主题的宣传片及其他包含泉州元素的影视作品,并借用新媒体等多样平台来充分展示泉州文化。
建议提案摘录
让专业码头 布局更加合理
建议:《关于泉州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做实泉州港口事业的建议》
建议领衔人: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湖南
泉州市有大小码头87个之多,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亿多吨,现实情况是码头规模偏小,且经营主体多半是民营企业,各企业的愿景和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存在内部激烈竞争格局。建议有关部门站在更高起点,审视现有码头状况,加以引导转型,使各专业码头布局更加合理,作业效率更高。同时,借鉴其他大港城市的经验,整合资源,力避内部激烈竞争。
培养新生力量 保护水下文化遗产
提案:《推动泉州水下考古,助力“海丝”先行区建设的建议》
提案人:农工党泉州市委
我市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是确立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国际、国内水下考古地位的重要物证。建议整合我市现有的考古队、国家级潜水员、海洋科研力量、文物机构及专业人员等,强化水下考古力量。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在本地院校开设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方向课程,委托国内外专家培训,着力培养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生力量。
启动建设 海丝研究院
网友建议
泉州网网友“爱很美”在“民声有约@2015泉州两会”全媒体现场直播互动中建议:“泉州应集中民营资本,政企合作,由政府出面加强与省内港口、南北沿海港口以及中西部地区‘无水港’的合作,优化重点城市‘无水港’布局,为‘吉永泉铁路开通’预先谋划。”
网友“离地”提出:“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启动海洋研究院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建设。”
署名为“健忘症”的网友则在泉州通APP“民声有约”直播互动板块中表示,先行区建设中可以考虑发展泉州航运交易所、智慧物流及“世贸通”“跨境购”等重大公共基础平台载体的建设,为企业及市民带来便利。
(来源: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