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未来之城 泉州两会视野中的城市生活蓝图

2015-03-23 09:46:2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未来之城 泉州两会视野中的城市生活蓝图

刚刚欣赏完一场千年雅乐南音演出,夜幕即将降临,上车后掏出手机,就可将家里的热水打开,一路上鸟语花香,路边郁郁葱葱的行道树映入眼帘……这或许是一名普通泉州人的“未来之城”。

2015年泉州两会期间,市长郑新聪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新一年泉州的发展绘制出了一幅美丽的蓝图。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积极参政议政,对泉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和生态文明多个领域的建设提出建议,为泉州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我们依稀可以看见,未来生活在泉州的人,不但可以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还可以享受生态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老祖先留下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生态之城

“海绵”理念 让城市与自然互动

刺桐公园换上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雨水渗透至地层,彻底改变过去无法储蓄的情况。

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巩固提升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成果。完善“两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生态红线管控措施。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抓好造林绿化、水土保持和“青山挂白”治理,加强山体、水域、海岸带生态修复,突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这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

从内沟河的综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复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到公园道路的“海绵”理念改造,延长城市绿线,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城市与自然互动。生态文明已成为泉州这座环湾面海之城的发展标记。

■典型案例

刺桐公园:首块“海绵”试水

刺桐公园,位于市区刺桐路和津淮街交汇处西北侧,于1995年动工,两年后建成投用。近年来,市政部门运用生态理念,对公园进行全方位“升级”,从园内道路的铺设,到树底草坪的设置,匠心独运,可以称得上是泉州城对“海绵”城市理念运用的典型示范。

阳春三月的午后,骤雨初歇,记者于刺桐公园南门,行进而入,现场体验“海绵”理念支撑下的公园氛围。昔日,略显狭窄的水泥道路经过翻修,换上了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路面采用了生态透水材料,通过缝隙,雨水渗透至地层,彻底改变过去无法储蓄的情况。园内的道路翻修加宽,拥挤不再是难题。走在大路两旁,绿树葱葱,各色鲜花点缀;漫步竹林小径,更是静谧清幽。

公园四周的铁栅栏围墙已经拆除,只剩下三角梅和其他一些爬藤类植物,筑成一排绿篱。“拆墙透绿”,使园内景色与园外空间融成了一体。细心的你会发现,公园的出入口也增多了,市民进出公园更加方便,能够开放式欣赏公园景色。

■两会热议

突破治水思路 不再“城中看海”

在今年的泉州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蔡进强建议,组建“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组织“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发挥主导作用。“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单个部门(单位)能完成的,要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等部门,合力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避免各自为政。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城市“蓝”、“绿”空间明显增加,人居环境改善,让人们看到“海绵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综合生态环境效益。

造“海绵体” 让“包袱”变财富

民进泉州市委员会建议,应改变观念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财富,今后城市建设应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排水,坚持“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的规划设计理念。

农工党泉州市委员会建议,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逐步形成步行、自行车等立体慢行交通网络;同时尽可能用透水性材料对地面慢行道路进行改造,将公共停车场改造成镂空路面,起到不依赖地下排水管道、最大限度利用绿地锁住雨水的作用。

台盟泉州市委员会也提出,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节水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建设,综合应用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采取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截断径流直接排放渗透设施,雨水溏或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

天人合一 造绿色生态建筑

关于打造绿色生态建筑问题,民进泉州市委员会建议,建筑要尽力营造住区的自然生态。

今后泉州在打造生态建筑时,一定要注重研究住区内植被、微生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各种生物之间的共生共荣,根据自然法则来对这些元素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植被的多样性,来营造建筑区的环境质量。

■部门声音

运用高科技 打造泉州人的“海绵城市”

市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王奕鹏说,从前一段时间的刺桐公园的“拆墙透绿”工程,到目前的园内整修生态化升级,都体现一种全新的公园改造理念,即运用高科技的生态手段,打造泉州人的“海绵城市”。

“传统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雨水没办法存蓄,但使用一些生态透水材料后,这种情况将彻底改变。”他说,刺桐公园已经使用的一些透水混凝土,遇到雨天,雨水通过路面缝隙,渗透到底下的地层,能够存蓄一段时间,“夏天气温升高,人站在上面,能明显地感觉到湿度、温度与其他路面的差别,这就是海绵效果”。

他说,透水砖、生态混凝土等生态材料,目前市区仅刺桐公园和东湖公园使用,“其实一些道路绿化设施也可以使用”,可对道路绿化带进行改造,设置一些下凹式绿化带来接收雨水,地下铺上沙石,雨水经过“收、蓄、渗、排”的过程,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没有下渗的雨水排入蓄水槽,干旱时可用于植物或景观补水,实现雨水“慢排缓释”。

■热词解读

【关键词】 垃圾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加的今天,如何有效无害进行处理。市政协委员蔡长谋提出建议,使用垃圾焚烧后的废渣,用于生产建设用砖;同时对废渣中的金属物,进行分离;通过财政贴息、创新融资模式、项目补贴及税费奖励等措施,支持发展垃圾焚烧废渣处理项目。

随着经济发展,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垃圾也随之逐年增加。对此,市政协委员李百灵、王鸿燕、吴新生等建议,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建立乡镇垃圾中转站和村庄垃圾收集设施,全面推广“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可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

【关键词】 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是指利用城市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立面或顶面实施绿化,对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热导效应和增加城市景观效果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建筑密度较大、空地绿化不多等因素严重制约城市绿化发展。

对此,市政协委员曾聪明建议,对可用于立体绿化而尚未开发的空间,包括立交桥、人行天桥、墙体、屋顶、阳台等进行立体绿化方案设计,选择相适应的植物和技术方法进行立体绿化。比如:墙面可采用吸附类植物(如爬山虎、凌霄等)进行垂直立面绿化;屋顶可使用卷须类、缠绕类或蔓生类植物(如紫藤、葡萄、常春油麻藤等)做棚架绿化;桥体立柱可采用吸附类和缠绕类植物(如霹雳、爬山虎、牵牛、五爪金龙等)进行柱体垂直绿化。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泉州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去年我市的气象干旱使清源山虎乳泉因此而断流的现象,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市政协委员陈笃恒提出建议,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努力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营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社会风气;大力推广使用和改用环保节水的器具设备,减少用水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开展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划研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补充和缓解城市供水压力。

对于山美水库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市人大代表蓝志明建议,对山美水库水环境综合整治设立专项单列资金,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不能将上下游水环境保护补偿专项资金作为市级配套资金;重点支持污染较为突出、能快速体现整治成效的库区周边乡镇、村和桃溪流域。

【关键词】 湿地资源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近年来,泉州湾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湿地面临严重威胁。

市政协委员傅培聪建议,由市直相关部门设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自然资源保护和规划科室,作出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规划,对山、海、湿地统一管理,列入城市整体规划范围。以优美的环境带动更多平民百姓的觉悟,实行相关补偿制度,对受影响的湿地区域进行生态建设补偿。

智慧之城

只需动动手指 享受智能生活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扩大信息消费。完善城乡流通网络,营造诚信安全的消费环境。发挥出口拉动作用。争创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

积极营造有利于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服务。全面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及其三项行动。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驾车出门可先通过智能手机或者车载终端查询交通状况,获得合理畅通的行驶路线;回家前通过手机将家里的热水打开,回到家就能享受家庭的“温暖”。在智慧城市里,市民只需动动手指,生活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

智慧城市,就是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政务、民生、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扩大信息消费”的要求。可见,在泉州,建设“智慧城市”也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两会声音

实现景区WiFi全覆盖

为了更方便、快捷地在景区发挥旅游app的作用,让游客更顺畅地在景区实时分享自己的旅游心情,民建泉州市委员会对此建议在泉州市部分重点旅游景区如涂门街、东湖公园、府文庙、开元寺、清源山、西湖公园、天后宫等景区进行公共免费WiFi覆盖。

除了采取“运营商建设维护、政府向运营商购买服务并提供给市民免费使用”模式建设公共WiFi,还应增加其他盈利渠道,降低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完善WiFi覆盖方案,实现泉州景区WiFi全覆盖。

内外兼修发展电商

目前,泉州已经拥有丰泽区的领SHOW天地、鲤城区的网商创业园、海西(石狮)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产业园、晋江的中国鞋都电子商务中心、安溪茶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德化电子商务工业园。

九三学社泉州市委员会认为,发展电子商务需注重内外兼修。在内贸方面,推动本地优势产业集群、批发市场,利用现有的巨型电商平台开展“线上转型”。在外贸方面,要积极推动本地外贸出口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在线的B2B、零售业务。利用政府推动第三产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改造的契机,传统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应加快转型升级。

让ITV用户受益更多

ITV是一种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市人大代表陈国栋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意识形态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尽快协调行业之间正确的竞争关系,让ITV的用户可以收看到泉州电视台的节目,让泉州的ITV用户能够收看更多的电视节目。

■部门声音

各城区骨干光缆 覆盖率达100%

泉州市经信委主任黄国富介绍,“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深化发展和持续提升的新阶段。

2001年,泉州市启动实施了“数字泉州”系统工程,2011年9月份,在泉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泉州市进一步提出要努力建设“智慧城市”。

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积累,泉州市经信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1060G,各城区骨干光缆覆盖率达100%,光纤接入覆盖用户超过230万户;城市20M宽带覆盖率达到95%,农村宽带接入速率超过6M;3G网络实现全覆盖;移动电话用户1115.1万,人均1.3部,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364.3万;有线数字电视广泛覆盖,广播电视网络到行政村的覆盖率为100%,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为95%,数字电视终端已达到160万户。

去年,泉州市全面启动建设4G网络,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新建4G LTE基站6188个,提升了无线宽带接入能力和覆盖范围,同时,还继续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升级,使之全面覆盖城镇区域,并普遍覆盖发达农村。2014年,泉州获批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此外,仅2014年,泉州信息消费规模达到520亿元,泉州获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除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外,目前泉州也已经完成“智慧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

重点公共区域 试推免费WIFI

“两会期间,有委员提出要建设公共WIFI,免费覆盖部分重点景区。其实这也是市经信委2015年要重点推动的一项工作。”2015年,泉州市将继续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建设宽带网络,同时还将推动各运营商逐步开放重点公共区域免费WIFI。

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是泉州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重点发展项目。“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就是逐步把行政服务中心‘搬到’网络上,并通过移动客户端、市民主页平台等,为市民提供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如此一来,有些手续市民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在家就能轻松办好,省时又省力。”

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泉州的产业集群优势凸显,我市充分利用在鞋业、服装、建材、陶瓷、茶叶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培育或整合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已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推进互联网+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推动工业企业间的原辅材料采供销电子化,培育发展优势产业供应链平台,引导传统品牌向网络品牌发展,推动工业设计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定制化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企业间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大物流业整合发展,提高电子商务技术支撑能力,推进电子商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泉州市经信委主任黄国富介绍。

发展智慧交通 提供轻松e生活

就在前不久,泉州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文明交通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展现城市文明的窗口。发展智慧交通,这也是泉州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针对泉州交通存在的问题,如道路交通压力较大,道路通行效率有待提高,道路信息监测与管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跨部门之间交通信息共享应用还不够等,泉州市拟建立一个城市交通运行管理服务中心,搭建导航定位综合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城区主干路网及关键点段的道路信息监测与管控体系,整合共享跨区域、跨部门之间交通管理信息,实现对车辆运行轨迹、路面交通状况等情况的实事监控,为超速预警、实时调度、路面车辆引导等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规范交通秩序,提升城市形象。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创业

现阶段大学生的网络创业就业环境条件较为薄弱,适时降低门槛有助于增强他们在社保制度之间转换接续的弹性。不少地区正在积极推动大学生网上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培训基地的建设。

农工党泉州市委员会建议,鼓励支持地方各界通过项目帮扶、资金帮扶和信息帮扶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全程服务,允许大学生在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用房等场所进行网上创业,可更好地为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

智慧社区

近年来,泉州市政府以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契机,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在泉州市各社区和街道开展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实现网上办理就业、计生、社保、救助等业务。

台盟泉州市委员会表示,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包含发展智慧社区服务、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治安和智慧生态等,提升构建智慧泉州的普惠性。

文化之城

置身活态文化 享受品质生活

提线木偶表演(王柏峰 摄)

办好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建设亚洲艺术公园。实施西街古城保护改造、市公共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抓好泉州及崇武、丰州、永宁古城和蔡氏古民居保护整治,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名人故居保护。

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我市的实施方案,提升“十百千”基础工程。支持申报国家级、世界级“非遗”项目,建设闽南文化生态园。完成17个传统工艺美术濒危艺种的抢救保护任务。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阳光洒满了古街巷,红砖飞檐毫不吝啬地折射着光芒。走街串巷,光顾那些坐落在街道两侧的名人宅第、近代西洋楼、古厝木楼,品味古泉州的韵味。

在文化城市,你将置身于闽南文化和海丝文化的声像世界,听南音、看木偶、吃古早味小吃,感受泉州这一座东亚文化之都的独特魅力。

A

建立非遗四级名录 重视保护“传承人”

2010年5月,泉州市政府发布了《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规划并逐步实施建设点面结合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基础网络。目前,泉州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拥有县级以上代表性项目353项,其中包括国家级代表性项目34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6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75项。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被称为“人间国宝”。2007年以来,泉州市先后审核认定公布了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83人,其中包括国家级传承人38人、省级传承人104人。2014年开始,市财政对60岁以上的市级传承人予以每年2000元津贴,并视情况逐年扩大津贴范围及提高津贴标准。

雕艺展示(庄丽祥 摄)

B

送闽南文化进校园 努力复苏闽南民俗

泉州非常重视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工作。1990年以来,泉州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已连续23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涌现出数百名南音演唱新秀。现在,已有南少林五祖拳、拍胸舞、李尧宝刻纸、高甲戏、泉州歌诀、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铁观音茶艺、德化瓷烧制技艺等项目进入到中小学课堂。

努力复苏闽南民俗,培育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市政府连续主办了9届国际南音大会唱、3届国际木偶节、6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1届闽南文化节、28届国办剧团戏剧会演、24届威远楼民间戏剧节、5届旅游文化节,以及承办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7届年会等。自1978年起,连续35年举办数万人至数十万人参与的泉州灯会。2014年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活动年,泉州举办近万场文化活动,这中间绝大部分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C

泉州城南片区拟建闽南文化生态中心园

按照文化部批准实施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泉州市将重点建设2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首期),前期工作目前已在进行中。

另根据该《规划》,泉州还将启动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中心园工程。中心园选址城南片区,该片区历史上曾是泉州经济、文化的首善区域,该项目不需要大拆大建,只要对天后宫及德济门遗址、李贽故居、富美古渡、明来远驿、“升平奏”泉州南音社旧址、南门国术馆旧址、水利碑系列遗址及其他民居、宫庙及其周边等文化遗产资源,按宋元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修复,进行点线面优化整合,细分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宗教信仰活动、民间技艺、民间小吃、民间武术、民间医药、民间表演艺术等活态遗产展示区域,重点推出特色老字号门店等,就可形成闽南文化生态园、海丝文化园、东亚文化之都民俗风情园的活态展示项目。

D

海丝文化是泉州人解不开的情结

“海丝文化”是泉州人解不开的情结。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千年以后,走过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间,“海丝”遗迹依然随处可见。出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泉州开始实施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一体发展战略,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建以“海丝文化”为重点的“泉州文化”。2001年,泉州市政府正式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泉州除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修缮和整治外,还先后举办了多个大型国际性、群众性文化活动。

2003年秋冬,在文化部的组织下,由泉州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文化周—海丝泉州文化节”还远涉重洋,前往中东地区科威特等国,成功地进行了展示,引起了很大轰动。泉州的“海丝文化”绚丽多彩: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灿烂的文明;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宋代古船、九日山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碑刻等文物,又见证泉州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海丝文化”已成为泉州灿烂的城市名片,是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

E

保护传统村落 保护精神家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法规不配套、保护资金匮乏、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和保护工作乏力等问题。泉州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提出“关于做好泉州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建议”:进一步增强村民主体意识;做好普查、申报和认定工作;科学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一系列保护政策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台盟泉州市委会也建议,保护传统村落,应重视纠正重开发轻保护、缺乏有效监管体系和手段;重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轻村落灵魂性精神文化内涵保护开发利用;重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轻传统村落保护。

【关键词】 闽南文化

现在泉州的很多孩子不了解闽南文化,闽南文化面临很大的挑战与危机。市人大代表张美雪建议,将闽南童谣、南音、南戏、南拳(目前五祖拳已进校园)列入常规教学,一周或两周一节以学校音乐课形式教学熏陶。

此外,随着普通话的广泛普及,闽南语正日益弱化、消逝。但闽南语不仅是闽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承担着与海内外泉州人交流的历史重任,一旦消逝,闽南文化也必将随着消失。市政协委员黄金电建议,要组织编写各类闽南语学习教材,培养和储备一批闽南语语音工作者;配合国家语委,完成整个闽南语区域方言的有声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能够建立戏曲类的有声数据库,争取能进一步细化闽南地域方言的有声数据库;闽南地域中小学开设闽南文化或闽南语课程,开展闽南文化入学校,也可在中学设立兴趣班;加强对闽南语的研究。

【关键词】 工艺美术

2014年泉州市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完成产值535.76亿元,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工艺美术的重点产区和出口基地,但是目前泉州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后劲仍然不足、总量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传承保护问题严峻,有的艺种已经严重濒危。市人大代表刘建标建议,要抓好工艺美术产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培养基地建设,开展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出台激励政策措施。市政协委员温雅国也建议,开展本科层次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提升泉州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层次。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近年来,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期,但离文化强市还有一定距离,突出问题如文化产业产值占比较大的行业仍集中在传统的包装印刷业、演艺娱乐业、广告服务业。市人大代表黄良建议,加大现有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对现有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进行归类合并,鼓励文化产业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构建文化创意人才阶梯队伍,增强文化人才的城市归属感,深挖闽南特色文化资源,促成文化产品多样性。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