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考古“寒士”刘志成中风偏瘫 寻人帮忙记录考古心得

2015-03-25 08:01:49 郭冰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刘志成独居的古大厝里堆满书籍

考古“临时工” 屡有重大发现

刘志成是原泉州市海交馆考古工作人员,不少人称他为“考古专家”或“考古学者”,但他更愿意让媒体称其为“考古工作者”。这个浸淫泉州考古界30多年的老人,走上考古之路,有偶然也有必然。

1949年,刘志成出生于泉州市区一个贫侨家庭。17岁初中毕业后,因遇上“文革”无书可读,他进入一家皮革厂当学徒,平时他勤于学习,爱好历史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除阅读专业书籍、搜集资料外,他特别重视田野调查,闽南许多街巷、山川,都留下他的足迹。1976年,他被借调到原晋江地区文管会协助文物普查。两年后,又被借调到泉州市海交馆考古。

一直到了1999年,50岁的刘志成才转正,此时距离他退休仅10年。虽然长期处于“临时工”境地,但多年痴心考古,他取得令人刮目的成绩。

1976年11月,刘志成考古处女作《从屈斗宫瓷铭看劳动人民创造文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1978年,他的作品《番客墓及其有关问题》刊登在《海交史研究》创刊号上;上世纪70年代,他第一个研究发现开发厦门历史的许氏陈夫人墓志铭;1982年,他在百崎调查海交史迹时,在当地音楼山下发现新石器。

轰动的考古事件也层出不穷:1996年12月6日,在东岳山世家坑,他发现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墓碑史迹,引起海内外关注与兴趣。1998年1月,他在泉州东海石壁村山坡上,发现泉州第一件旧石器。同年,他又在石狮发现“海峡人”头骨化石,为证明台湾海峡远古时期连成一体提供了实物佐证,被称为当年最重要的考古事件之一。

执著考古 与书为伴

熟识刘志成的人们都知道,痴迷考古的他,一生与书籍为伴。

中山路马坂巷20号,对于泉州爱好考古的人和部分泉州媒体人,可以说很熟悉了。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刘氏古厝,分属几房,宗亲们早已搬离,仅有刘志成居住其间。这座古厝,也几乎成了刘志成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屋前门后、角落里堆放着大量化石、不知名的骨头、砖石、器皿;在庭院前的羊毛毡搭盖下,堆放着成千上万的书籍和杂志;刘志成原本的卧室,书本堆得有一两人高;客厅两侧,书本杂志挤得满满当当。

记者与刘志成认识10余年,到他家里采访、聊天,很多时候没有椅子坐,原来,这些椅子都被他用来堆放书籍。直至退休后,刘志成还订阅了二三十种杂志报纸。刘志成独居的古大厝里,没有煮饭的地方,已经倒塌大半的一间放置一个电磁炉的旧房间,就是“厨房”了。

2013年9月,一天大清早,刘志成给记者打来电话焦急地说:“我的舟被砸了!”原来,在旧西厢房里,他放着一条长3米多的独木舟,根据他的考证,这艘独木舟来自台湾海峡,虽然船底有个碗口大的破洞,但是品相尚完好。那段时间,连续下雨刮风,此前旧厝的瓦片缝隙里长了一棵小树,小树在风雨作用下,根部拱破屋顶,导致屋顶掉下来砸到独木舟,好在独木舟没有受损。刘志成找来床上唯一的一床大棉被,将其盖在独木舟上,等到天放晴后,再移到原本用作“厨房”的房间。而被台风刮坏的房间,至今没有修理。刘志成对文物的执著,由此可见一斑。

而更多的人知道,一旦接到发现考古线索和资料,不管在忙什么,刘志成都会放下事情,立即奔到现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