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洛江“十音铜锣”制作后继乏人 亟待传承
2015-04-08 08:38:5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十音铜锣,一种南音演奏的器乐,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后,如今却后继乏人,陷入亟待抢救的境地。

煅制铜锣时,黄铜要在1100℃炉火中反复加热烧红。

十音铜锣,一种南音演奏的器乐,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后,如今却后继乏人,陷入亟待抢救的境地。

十音铜锣是由10个酷似帽型的铜锣组成的器乐,是明朝时期洛江罗溪人黄瑞台研究发明的,据说当时在全国可称得上是绝无仅有。

相传,明朝的万历年间,洛江罗溪人黄瑞台被人贩子拐卖到广东潮州,被当地的一个铜锣制作能手收养,他便师承养父学习制作铜锣的技艺。后来,黄瑞台被任两广按察司佥事的罗溪人黄仕藻营救回到老家,便将学来的技艺在罗溪经营起铜锣生意,此后研究发明了十音铜锣,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了一种音色柔和的打击乐器而流传至今。

十音铜锣制作工艺堪称独特,讲究“刨、削、调音”,是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乐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器乐的演奏,其声音柔和,成为南音不可缺少的一种铜乐器具。演奏时,十音铜锣平架腰身,左手扶住铜锣架,右手拿着由橄榄核制作而成的锤子进行敲打,每个铜锣均发出不同的音律。

十音铜锣一度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如今的十音铜锣遭遇了冷冬,但其煅制技艺仍是民间文化的研究范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他们经营的铜锣制作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现今的传承人仅有黄氏后裔的第十一代裔孙黄平水、黄火轮兄弟等11人继承祖先衣钵,继续制作铜锣器乐,但十音铜锣仅有3人会制作。

目前,为了抢救濒临消失的十音铜锣,该项目已被收入泉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洛江区也将十音铜锣的煅制技艺纳入区级的保护计划,在今后逐步培养一批铜锣煅制技艺的传承人,使十音铜锣的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吴刚强 苏德辉 文、图)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