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层内,每面墙各有一个瞭望的方窗。
本报讯 (记者 廖培煌 实习生 彭坚林 文/图)在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洛阳等地有“枪楼”,但你知道吗,中心市区西街舍人巷里也有“枪楼”?昨日记者采访时,偶遇隐藏在舍人巷一座祖厝旁的神秘“枪楼”。
在这座许姓人家的祖厝旁,有一幢高耸的楼房,看起来与碉堡相似。祖厝主人、67岁的许女士介绍,这就是“枪楼”,建于民国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她边带着记者参观边介绍称,“枪楼”共有3层,每层构造和设计一样,都呈正方形,长宽均约5米,墙体的厚度有半米以上。楼内堆积着杂物,记者从架着的木梯爬上二楼,看到每面墙上均有1个方窗、3个枪眼,窗上有几根较粗的钢筋。枪眼呈三角形,便于架设枪支,透过枪眼,可以看到建筑外面的动静。每一层楼梯顶都有木板,可以随时盖上,不让下面的人爬上来。
许女士介绍,她家祖籍惠安,早年太爷爷搬迁到泉州,爷爷则到菲律宾务工,积攒下一些家产,回到泉州后建了这座祖厝。最多时祖厝有二三十人居住,到现在仅有两户人家居住。“当初爷爷建这幢‘枪楼’,是用来防土匪的。以前家里的男子都到南洋讨生活,家里剩下妇孺,如果遇到土匪等坏人,家人就可以躲进‘枪楼’里。”她说,“枪楼”是用泥土、石头和糖水灰一层层夯实搭建的,牢固异常。以前楼里还藏有步枪,但这二三十年来楼里没人居住,“枪楼”从此成为小鸟和蝙蝠的栖息地。
记者了解到,在泉州市的台商投资区东园镇秀涂村、洛阳镇霞星村等地,也有类似的“枪楼”。它们与许女士家的“枪楼”构造相仿,同样用来抵御外侵、瞭望,但大多由石头构建。不过,“枪楼”在中心市区非常罕见。
泉州西街 百年枪楼留弹孔
枪楼守护着古厝
□早报记者 颜雅婷 王柏峰 文/图
“西街有枪楼?我咋没听说?”近日,有网友报料称泉州老西街里藏着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枪楼,早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几经周折,终于在舍人巷里,找到了掩藏于老宅中的枪楼。
枪楼,在许氏家的侧院里,为石混凝土结构,三层高,正方形结构,每层各有三个小窗户,窗户下还有一排三个枪孔,“那应该就是当年防外敌射击用的”,许氏后人小许告诉记者,枪楼是先辈建的,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她孩童时期,还常一块儿到枪楼里面去玩,在10多年前,枪楼就封闭了,即便就在自家侧院,大家也没再进去过。
“枪楼是为了防土匪建的。”67岁的阿婆许招妹告诉记者,他们家祖籍是惠安的,早年家里穷,祖上漂洋过海到菲律宾发展,积累钱财就回泉州在舍人巷建了这栋祖厝,两侧有侧院,“枪楼也是那时候建的,就建在主屋右侧院里”。
如今,虽已百年,但枪楼依旧牢固,仅一侧墙面有些许剥落。“听老人说,当年建枪楼,是用泥巴、石头和糖灰层层夯实建成,所以非常牢固。”小许指着看上去有些许斑驳的墙面说,“你们看,上面还留有被射击的印迹”。
泉州市文保中心唐主任介绍,民国时期流行在古厝旁边建枪楼或碉楼,枪楼因设有瞭望窗、枪眼,既可观察又可防守,具有防御作用。但这种建筑格局在泉州市区很罕见,“许氏家的枪楼,是借鉴了西洋建筑风格,结合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所建”。
“枪楼”分三层,每层构造一样。
墙上的弹孔
枪眼呈三角形,用于架枪防御。
来源:泉州晚报、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