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永春锦斗镇云路村:守望相助 山村有大爱
2015-04-17 09:33:5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守望相助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沉淀至今的美德,云路村的村民用朴实的话语、无声的行动,一直默默践行、发扬着这一传统美德。

永春锦斗镇云路村,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民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共同抵御灾难、疾病、意外,演绎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守望相助 山村有大爱

云路村的村干部、村村民一直细心地照料着失明老人吴泽救(左),村党支部书记颜国铰(右)不时来探望他。他们早已成为老人的亲人。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孟子·滕文公上》

本报讯 (记者黄宝阳 陈晓东 王金沛 通讯员 蒲远宝 文/图)云路村,位于永春锦斗镇,一个云就在路上的小村庄,海拔1300多米,村里一年中约180天云雾缭绕。

云路村的13户人家,这两天正着手把清明节期间浇筑的水泥模板卸下来,经过近半个月的时间,房顶硬化已足够了。此前,吴福泉一家与其他12户人家共有一座大厝鳌联堂,2013年年底,这座大厝毁于一场大火。在亲朋、邻里及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他们重建家园。今年清明节期间,回乡祭祖扫墓的几十位乡亲们,又群策群力,帮他们将二楼房顶水泥浇筑工作完成。

这是一个只有1600多人的小村庄,对村民们来说,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你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村民们守望相助,共同抵御灾难、疾病、意外。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这个村庄得到很好的继承。

守望是相互扶持。鳌联堂着火时,上百名村民、干部从各处赶来灭火;受灾村民一无所有,大家腾出房间,送来柴米油盐,抱来棉被,拿来衣服;大火烧光了孩子上学的钱,村民你三十我五十凑足学费;为帮他们重建家园,并不富裕的村民捐出平时舍不得用的钱,共捐了4万元;新房动工后,搬运工、木匠、水电工、泥水工都来帮忙了,连老人和孩子都来了,60余个村民义务帮忙建房。

守望是扶危济困。村民吴金义原本是村卫生所的医生。作为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他平时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在开办诊所的十几年里,村民们有个小病痛,他经常义务施以援手,只要病人有需要,都会尽量帮忙,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十年前,他不幸遭遇车祸受了重伤,瘫痪在床。妻子吴玉川挑起了负债累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这时,受过吴金义恩情的村民们纷纷站了出来,送钱送物,轮流把吴金义上小学的儿子接到家里住,农忙时节,先帮吴玉川把重活干完再顾自家的,村里为吴玉川安排了工作,镇村干部为她申请各级救助……十年未间断。

守望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年前,村里的小学撤并,很多村民的孩子都要转到镇上就学。村里到镇区有12公里的距离,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在原云路村小学教师的组织下,有需要的家庭住到了镇上的村属公用住房,孩子一起上下学,谁家的家长有事外出,很自然地把孩子托付给其他家庭照顾。

守望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72岁的老人吴泽救,视力重度残疾,无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均外出打工,无人照顾。村民徐碧莲自愿把他接到家里,负责照料他的生活起居;村干部隔三差五地看望他,帮他解决实际困难。

守望相助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沉淀至今的美德,云路村的村民用朴实的话语、无声的行动,一直默默践行、发扬着这一传统美德。

乡亲们出钱出力,帮助遭遇火灾的村民重建新房。

云路村,距离永春县城50公里,与德化交界,部分地区海拔高达1300多米。前往云路村的路上,修长翠绿的毛竹夹道相迎,白墙黑瓦的村居错落有致,栀子花、杜鹃花、油菜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朵静静开放在村居的门前屋后,整个村落笼罩在云雾里,行走其间,仿佛落脚在云端。

世外桃源般的云路村,不仅风光秀美,更为人所称道的是,这个以务农为主的偏远村庄,村民一直坚守着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邻里之间至今仍保存着互帮互助、一家有困难家家伸援手的宝贵品质。

□本报记者 黄宝阳 陈晓东 通讯员 蒲远宝 文/图

云路村村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对他们来说,村里就是一个大家庭。

为13户村民重建毁于火灾的家

鳌联堂是云路村一座古大厝,占地面积一亩多,由13户村民共有,房间多达26间。虽然陆陆续续有人搬出去,但仍有4户经济较困难的家庭及多位老人居住在里面。2013年12月4日中午,一场大火突如其来。听到村民徐玉明的呼救后,附近的村民纷纷扔下手头的事儿赶来,有的报警,有的救人,有的泼水,有的上后山扑灭被引燃的山林……鳌联堂属于云路村的“飞地”,孤独地插在邻村中,大火一起,云路村的老老少少也提着水桶、拿着扫帚翻越山头奔过来。

村民加上镇村干部、派出所民警、消防员等总共100多人。经过3个小时的奋力扑救,火终于被扑灭,但鳌联堂已化为灰烬。多户村民的家园,一下子毁了。村民吴两得起早贪黑到安溪采茶叶,刚积攒下的2000元准备给两个女儿交学费,被烧了;村民吴福泉,因工伤造成全身瘫痪,71岁老父早年遭毒蛇咬落下残疾,两个孩子还幼小,全家的生计就靠妻子打零工和务农维持。

房子烧了,住在里面的村民一下子一无所有。灭完火回家洗完手后,许多村民第一时间送来了柴米油盐,有的抱来棉被毯子,有的为他们腾出房间,有的拿来了过冬的衣服,有的出钱凑足孩子的学费。

需要到镇里上学的孩子,住到了云路村在镇上建的公用住房,在这里的家长们相互帮忙照顾孩子。

受灾村民暂时安顿下来了,但原本生活就困难的他们,靠什么重建家园呢?村里村外自发开始了一场爱心接力。36岁村民吴江水,家有80多岁老父,包括他在内的3个兄弟仍未成家,至今全家住在破旧的老屋里,他掏出了200元;家庭并不富裕的王美来带来了500元……这个以务农为主、全村仅520户的小山村,很快捐出了4万元。隔壁村庄的村民也纷纷伸出了援手,村民吴吉英一家靠打杂工维持生计,她也捐出了1000元。

村民的捐款,加上村镇干部四处奔走筹集来的保险理赔款,民政、残联、计生补助款、慰问金,以及慈善总会慈善安居工程、县委农办造福工程的补助款项,共筹集到20余万元。

去年正月初三,新房正式动工,分两栋。开建后,村民发现,即使先建一层,也需50多万元,资金缺口仍非常大,怎么办?一场另一种形式的援助接力开始了。69岁的吴振良一直在厦门当木匠,听说此事后第一时间赶回来义务帮建房子,还联系朋友帮忙拉材料;吴丙丁原在晋江打磨厂打工,年轻健壮的他主动当起了搬运工;泥水师傅吴文储,不再外出打工,留下来义务帮忙;吴连财是村里的水电工,他承诺水电由他负责……淳朴的村民们,以出工出力的方式参与受灾户的家园重建。谁有空就来帮忙干几天,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青壮年干重活,老人就挑小石头,连孩子也帮忙搬砖。“除了2个师傅是请的,有60多个村民义务参加建房。”云路村党支部书记颜国铰说。

今年清明期间,第一栋新房的二楼屋顶要做水泥浇筑,回乡扫墓的乡亲们,再一次围了过来了。在他们的帮助下,浇筑工作顺利完成。

村医吴金义瘫痪在床,家里的一切落在妻子吴玉川身上,还好有村民经常去帮忙。

十年帮扶瘫痪的乡村医生

十年前,吴金义还是云路村卫生所的医生,兼任村里的计生管理员。当时已经开了十几年诊所的他是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吴金义为人很不错,平时我们有个小病痛,他不仅尽心尽力,而且能不收费都尽量免费;只要乡亲有需要,半夜三更都出诊,不少人受过他的恩惠。”村民吴老伯告诉记者。

这名受人敬重的乡村医生在2005年遭遇了一场车祸,这彻底改变了他和家庭的命运。吴金义遭受车祸,虽经抢救从死神身边逃回来,但因头部和脊椎遭受重创,他不仅意识不清,而且瘫痪在床。因肇事者无力赔偿,几十万元的医疗费用成了大问题。年幼的儿女、年迈的老人,巨额的治疗费用,这一切都落在了妻子吴玉川身上。

关键时刻,善良的邻居和曾受过吴金义恩情的村民,都站出来了。他们送来了米面、油盐、慰问款,有的甚至把钱物悄悄地直接送到了厨房,连一声招呼也没打;农田春耕、收成时节到来,当吴玉川还在为繁重农活发愁的时候,亲戚、邻居们把自家的活先放着,帮她犁好了田,收好了稻子。

在吴金义住院的几个月,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因学校撤并,要到离家十几公里的镇区上学。可是,妻子和母亲都在福州的医院照顾他,孩子怎么办?此时,邻里、亲朋又一次站了出来,他们把吴金义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当做自己的孩子对待,实在没空照顾,就帮忙联系其他人接手。就这样,几个亲戚、邻居轮流照顾吴金义的孩子几个月。后来,吴金义出院回家了,但由于他已瘫痪,妻子既要照顾他,又要务农、打零工,实在分不出身照顾孩子。亲朋、邻居,继续关照着孩子,坚持了五年,直至他上初中。

同时,村干部们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为吴金义一家办理了低保,为吴金义办理了残疾证,申请了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金等一系列救助、补助金;学校为吴玉川的孩子们减免了费用,还为他们申请了低保户助学金;村里的矿泉水厂老板,为吴玉川安排了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方便她回家照料。十年来,在大家的帮助下,一个人撑起一个沉重家庭的吴玉川没有倒下。“虽然现在还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在大家的帮助下,相信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吴玉川说,十来年,多亏了这些好乡邻,自己才能撑下去。

新屋子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乡亲们的情谊

云路村孩子们与“留守家长”

云路村全村1680人,共520户人家,有三分之二的人外出打工,这里有不少留守儿童和老人。几年前,由于学校撤并,村里的小学停办,村民的孩子都要转到镇上的小学。镇区离村子12公里,不少家长只能在镇上租房子陪读,对于以务农、打工为生的家庭来说,十分不便。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也为了解决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在原村小学校长吴子基的组织下,几个孩子住到了村里在镇上建的公用住房里,由有条件的家长去陪住。公用住房不仅租金比较低,而且,孩子住在一起有个伴,如果家长临时有点事要出门,就打个招呼,把孩子寄给其他家长。其他家长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管吃管喝,督促孩子做作业。

而吴子基及其同在小学任教的妻子,自然而然成为这些孩子的“留守家长”,帮助辅导、照顾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孩子们已陆续升入初中,目前这里还住着5个家庭、7个孩子。鉴于这些家庭经济都较为困难,一户租住的一层两个房间,村里只收取租金200-250元,且村干部还尽量帮这些家庭申请到部门及社会公益组织的补助金、助学金等。

云路村在海拔千余米的山上,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在这里静静地传承着。

爱心照亮失明老人的生活

“最近忙什么?有段时间没来看我了。”当听说云路村党支部书记颜国铰要来看望他,云路村五保户老人吴泽救早早就拄着拐杖,走到路口等着。

今年72岁的吴泽救,视力重度残疾,已完全失明,平时都要拄着拐杖。由于家庭贫困,他一直未婚。原本有些亲戚住在附近,还能照应他,但这几年大家纷纷外出打工,只有他一个人还住在旧房子里。他的家在海拔1150多米的半山腰,是一所破败得几近倒塌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冬天风大,雨天漏雨。

原本他一个人生活还勉强能自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等老人病也逐渐找上门,行动愈发不便。云路村的乡亲们没有忘记他,许多人有空就去看看他,给他带点吃的、用的。从五六年前开始,村里的徐碧莲阿婆更是像亲人一样照顾着他,每天做好三餐为他送过来。村干部帮他申请了五保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金,后来,考虑到徐阿婆来回跑不方便,经他及徐阿婆的同意,村干部将他安排到徐阿婆的家,由徐阿婆负责他的生活起居。

这些故事,在云路村的村民眼中,并不算什么,这样的事情在他们村,还很多很多,淳朴的他们并不觉得这些有什么特别。在云路村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虽然这里偏远,经济也不发达,但是因为村民间的守望相助,让这里充满着世外桃源般的幸福气息。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