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 南安洪梅灵应寺内听传奇
2015-04-24 09:13:3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该寺始建于后唐年间,殿宇雄伟,气韵生动;历代不少高僧、文士来此流连忘返,留下大量诗文、对联和墨宝……

该寺始建于后唐年间,殿宇雄伟,气韵生动;历代不少高僧、文士来此流连忘返,留下大量诗文、对联和墨宝;弘一大师曾在此住锡半载,为塔题写碑文;武状元黄培松亦与该寺结下不解之缘;寺内还长有演绎生命奇迹的“倒抛竹”

灵应寺内听传奇

祖师殿仍保留唐代建筑规制

核心提示

南安洪梅镇内东北方巍然屹立一座大山,海拔660米,峰峦叠翠,林壑优美,因酷似一顶大帽子而被乡民唤作“戴帽山”、“大帽山”,雅号“玳瑁山”。玳瑁山中,有一千年古寺择幽而立,殿宇雄伟,亭榭栉比,兼有飞泉于畔,其内还有不少文物古迹和不朽传说,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闽南古刹“灵应寺”。

武状元黄培松所捐书有4个不同字体“灵”的牌匾。

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

相传后唐年间,南安玳瑁山下出了位神童李文愈,幼有孝行,曾牧牛山间,童真弃俗,后来坐化于玳瑁山间枷吊藤上。乡人感其灵验,修建灵应寺,将他真身塑造成佛祀奉。据潘英南编著的《灵应寺》一书介绍,灵应寺自后唐924年建寺以来,已历千余年,其间经历无数次小修葺和大扩建。有史可考的大致有:924年,乡绅柯长者(名字不详)为李公祖师修岩建寺,命名为“紫帽岩”(亦有称“玳瑁岩”),并祀奉祖师真身;明末清初遭遇兵燹[xiǎn],高僧如幻法师募化重建,并改“岩”为“寺”,即为“紫帽寺”。传说此时寺院规模宏大,有“六落”;清道光年间,南安知县梁韶清在此祈雨如愿,遂赠匾“灵应”;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乡绅黄位中、黄赞奎出面集资重建寺厅大殿等;民国时期,武状元黄培松1919年偕乡人扩建灵应寺寺院;上世纪20年代,住持定眉师四处募化,再度扩建寺院,现有寺观建筑大多是当时留下的;近十几年来,寺内又逐步建成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阁等。

天王殿前有大型的放生池

来到灵应寺前,可见华丽的牌坊式山门。拾阶而上,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雕龙展凰,飞檐翘首,极为气派。其左右则为钟鼓楼,前有放生池,水清如镜,游鱼历历,倒真有几分“共上高楼意若何,楼中玉漏瞰清波”之意。往深处走,石阶缓缓送出始建于后唐的“祖师殿”。大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开间,古意盎然。信步其中,只见殿内两侧墙上不仅有篆文、“团字”、隶书等,还有梵文。据说,历代有不少高僧、文士来此流连忘返,留下大量诗文、对联和墨宝。殿门之上有匾“真身法界”,正中门联“天下大丛林似此亦当古刹,个中佳山水由来始驻真人”则出自清代泉籍进士、刑部主事黄尔沤之手,其字润而方俊,舒展自然,赏心悦目。祖师殿内原供有李文愈祖师的肉身佛像,可惜在动荡年代遭到破坏。

巨大的观音石像屹立在玳瑁山间

祖师殿后有大雄宝殿、观音阁和观音广场。寺后还耸立着一株参天入云的千年古杜杉,此树亦为当地人称为“神树”。据灵应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黄日进介绍,这株树就是当年祖师李文愈亲手栽种的。有意思的是,在祖师殿后,我们还发现另外一棵杜杉,它的枝叶只长在树干的一侧,另一边则光滑无物,煞是奇特,远远望去就好像一个“绿巨人”在向远处招手。

灵应祖师的真身塔

弘一大师 为塔题写碑文

灵应寺天王殿的右手侧,设有灵应祖师“真身塔”以及“弘一大师纪念堂”。弘一大师曾于1940年10月至1941年4月间到灵应寺住锡,他此行目的正与这灵应祖师“真身塔”有关。据灵应风景旅游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年灵应寺的住持是定眉法师,他在扩建灵应寺时,打算请一位高僧来为灵应祖师的真身塔撰写碑文,而在泉州,最适合的人选莫过于德高望重的弘一大师了。于是,在定眉法师多次恳切的邀请下,弘一大师终于答允住进灵应寺,并亲笔撰写《唐神僧灵应祖师现化记》一文。在此期间,他还撰有《普劝出家人常应受八戒文》、《受八关斋戒》等律学著作。

如今,在“真身塔”上,弘一大师的文章可清楚看到被镌刻于塔身。在“弘一大师纪念堂”中,还收藏了弘一大师的多副佳联墨宝,其中“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时无了时”等佳句,被勒于馆中石柱上供人瞻仰。和善之语,妙善之理。透过这些诗句,弘一大师又将人带入一个清凉的世界中。

祖师坐化处尚有枷吊藤

黄培松 弃文习武成状元

灵应寺不仅存有弘一大师的遗迹,也与诸多泉州名人有解不开的渊源。寺厅内横梁之上挂有一匾“润物洪深”,从落款上可以得知,正是清代泉州武状元黄培松所立。另有一匾写着“灵”字四种不同字体,其落款为“信士黄位中偕男黄培松叩谢”。据黄日进先生所述,相传,黄培松少时习文,应泉州府试,屡次不中。就在父亲黄位中的带领下,来到灵应寺求签。结果签文称“弃文习武,必成大器”,黄培松于是前往大罗溪拜黄纪堂为师,发奋习武。没想到几年后参加武闱,居然被钦点武状元及第。在黄培松荣归故里后,黄位中亲自带着他来到灵应寺送上匾额,以示感激。

倒抛奇竹

“倒抛竹”演绎生命传奇

灵应寺内还有一奇物——“倒抛竹”。据说,此物是李祖师亲手种植的。当年李祖师坐化前,把那根放牛的竹鞭倒插在地上,竹鞭不久便长成一丛竹子。生命力顽强的竹子先茎后叶,破土腾空而起,且四季常青。现在看这竹子,腰弯如垂穗,似款款有度地在向过客行鞠躬礼。当地人都称之为“倒抛竹”。明朝南安人、南雄府通判黄鼎象为此曾赋诗《灵应岩祖师竹》:“灵性原来物物有,况复耽经解脱久。生老病死苦根缠,枯竹生华根谁受。夹岸青青色空浮,植自道人牧牛手。道人牧牛归纯白,鞭笞不用尽回首。生意长存万劫秋,优钵萝花对悠悠。至今人指祖师竹,牧却自家心上牛。”清光绪年间进士林骚亦有感而发:“此寺号灵应,后唐身化来。溪山两亭峙,周宋一尘埃。梦逐寒钟去,僧携老衲来。君看竹倒抛,大造不能栽。”古人的超然写意,有涤去心尘之美,更为这倒抛奇竹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所谓奇迹,可以大到如金字塔般雄伟高耸,也可以小到如一根翠竹倒栽。灵应寺在我眼里,也就不光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处孕育奇迹的地方。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