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追溯泉州千年造桥史 从与潮汐抢时赶工到全天候海上施工

2015-04-24 10:47:19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泉州湾大桥成长记

追溯泉州千年造桥史 从与潮汐抢时赶工到全天候海上施工

2010年8月31日泉州湾大桥栈桥动工

“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说的是从古至今,泉州造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泉州一千多年的桥梁史,创下了多项纪录。泉州湾大桥通车在即,记者采访了原泉州市公路局副总工程师尤建才,请他简要回顾泉州的造桥历史,点评几个关键性里程节点。

□早报记者 林福龙 柯丽娟 李波玲\文 王柏峰\图

古人造桥

与潮汐抢时赶工肩挑手扛很费时

时光倒回千年,北宋皇祐五年。清晨,早早来到工地上的人群,蹲在四周。老人们抽着烟袋,青壮年坐在锄头扁担旁,近乎无奈地盯着江面——他们在等,等潮水退下,露出桥基的位置。

“潮退了!”有人喊了一声。四面的工人蜂拥冲进淤泥里,数十把锄头在江面上起起落落。他们先在桥基位置围出一个方形地,即围堰。围完后,工人们合力将水一点点舀出。舀完后,工人们再次拿起锄头开挖,挖到一定深度后,抬着木桩的工友们,将桩打在泥地。所选为松木,它泡在水里千年不坏。数排木桩打完后,大家又七手八脚地把各种木板横竖两向铺在木桩上。

这,即是后来人们所称的“睡木沉积”。

尤建才称,古人们以这样的方法,避免河流冲刷掏空桥墩以下河床,造成基础不稳,“独步天下的洛阳桥和安平桥同样如此”。

桥梁的架设,在没有吊车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桥高,而江面低。个子矮的如何够得着高个子呢?洛阳桥的建设者们很聪明,他们能自制“吊车”。

下午涨潮前,工人们把三根粗壮的木棍一头绑住,立地搭成三角锥状,称为“扒杆”。再用铁链或粗麻绳将长约11米、宽厚近1米,重近30吨的石板条吊在扒杆上。

这一切都在船上完成,等涨潮时,他们就开船起航,石板条要放在哪里,船就停靠在哪里,得掐得准准的才行。“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