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让我们再看你一眼! 各界自发前往吊唁少萍书记

2015-04-27 07:42:43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悼念大厅,两位前来吊唁的女士沉浸在悲痛中。

泉郡同悲 各界深情吊唁少萍书记

□本组专题 早报记者 林福龙 赵鹏云 刘波 麦彬彬 潘登 吴嘉晓 文/图

4月25日,黄少萍同志因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悲伤的气氛弥漫了泉州城。人们说天堂无病痛,故里有政声;说她是最美泉州女儿,是泉州文化的保护神。

昨天上午一大早,泉州宏福园一号告别大厅内,伴随着阵阵哀乐,泉州各界上千市民赶来吊唁,他们中,有的与她生前有过点滴交往,有的则从未见过面。他们有的开车、打车来,有的则骑自行车、步行而来。告别大厅里放满了各界送来的花圈,因为太多,有的只能放在厅外。

六旬夫妻一路骑行 特地赶来看望书记

一身蓝色骑行装扮,额头上微微冒着汗滴,一行两人静悄悄走进灵堂,对着书记遗像,深深三鞠躬,又悄悄退了出去。

昨天下午3点,一对家住市区的老夫妻,特地从家中骑着自行车,赶十公里路,来到宏福园,只为了最后再看一眼泉州父母官。“发自内心的,不夹杂一丝念想,送她一程。”站在灵堂外的走廊上,这对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夫妻说。

“书记确实是难得的好官。”王姓阿姨说,“我们家离书记老家不远,一次在超市买东西时,遇上了,她还主动和我打招呼。”王阿姨回忆说,当时的少萍已是副市长,“她还问我是不是家在北门新街一带,其实,平时我们并没有往来,没想到书记这么细心!”

临时取消出游计划 三姐妹伴哭送书记

“虽然我们从未和书记当面见过,但得知书记去世的消息后,感到非常悲痛,专门来送她一程。”市民邱传婷说,她和朋友高丽萍、陈碧莲一起,在几天前就打算这周日出游。听闻书记去世的消息后,她们临时改变了主意。

哀乐响起,三位姐妹伴拿着早上刚买的百合花,献到了书记灵前。

邱传婷等三人均是自由职业者。她们说,书记作为地地道道的泉州人,为保护和传承泉州文化立下汗马功劳。“她太累了,让她好好休息吧。”说着,三人眼泪夺眶而出……

“看到早报上发的那张照片,她抱着那个自闭症儿童,那么的慈祥,像母亲一样。”陈碧莲一时哽咽地说不出话。

曾经的同学赶来吊唁

她是我们尊敬的领导 也是我们敬爱的大姐

下午2点,一名中年妇女来到黄少萍的遗体前,站立默哀,鞠躬,磕头,然后抹着泪走出灵堂。

她叫陈美銮,福建省侨办原工作人员,现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工作人员。她说,她曾和黄少萍在省侨办共事三年,黄少萍既是上司,也是朋友。在福建省侨办工作期间,黄少萍爱岗敬业,兢兢业业。

“她总是告诉我们,‘侨务工作者要无私,要用心,要以心换心,一心一意为侨胞服务。’她对侨务工作热情,充满激情,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平易近人,就像大姐或母亲那样关心大家。在我们心目中,黄少萍书记是我们尊敬的领导,也是我们敬爱的大姐。”

旅港泉州乡亲 怀念少萍书记

下午2点半,几位从香港赶来的客人到了灵堂。

他们是香港福建商会理事长、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会长骆志鸿先生,香港惠安同乡总会会长、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常务理事骆志平先生和香港惠安同乡总会名誉会长王主帅先生等人。

骆志鸿说,黄少萍非常关心在香港的福建侨胞和泉州乡亲,支持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的发展,她牵线搭桥,促成了在港的泉州慈善促进总会和泉州慈善总会的合作。

今年春节前夕,黄少萍还表示要参加今年7月举行的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的新一届董事局就职典礼并做主礼嘉宾,大家为此都很高兴,但没想到竟传出她逝世的噩耗,旅港的泉州乡亲们都非常怀念她。

她就像是邻家姐姐 鼓励我们投身公益

下午3点多,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赖金土率领志愿者代表,在黄少萍书记的灵柩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泉州青年志愿者协会首任会长正是黄少萍。

1995年,时任泉州团市委书记的少萍书记牵头成立了泉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她的感召下,20年来,协会已经发展成一支具有20多万会员的大队伍。

去年12月5日正值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少萍书记寄语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并鼓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

“任职前,少萍书记曾找我谈过话,特别随和,感觉她就是邻居家的大姐,她一直鼓励我们去推广青年志愿工作。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以后我们会以她的寄语为方向,努力做好青年志愿工作。”赖金土说。

校友陈先生熬夜到凌晨3点多,为少萍书记画肖像寄哀思。

熬夜到凌晨3点多 校友为书记画肖像

从前天晚上开始,泉州三中70级校友陈谦熬夜直到昨天凌晨3点多,终于完成了少萍书记的肖像。

“听说少萍书记不幸病逝,我实在无法相信,昨天上午就跑来宏福园,不料竟是真的,唉!”陈谦叹了口气。他介绍自己是泉州三中70级的校友,一直以少萍书记这位师妹为荣。

陈谦说,25日,少萍书记病逝的消息传开后,微薄、微信朋友圈里满是缅怀的语言,尤其是东南早报推出的《记住她的身影》,深情回顾书记的历程,这让他十分感动同时也非常难过,于是当晚他便决定为少萍书记画一幅肖像。

“我常年在教育系统工作,书记十分关心教育问题,那张她俯身拥抱自闭症儿童的照片触动我的内心,让我觉得她不仅是伟大能干的书记,还是一位慈祥温暖的母亲。天堂没有病痛,希望她一路走好。”陈谦说。

昨天,远在美国进修的儿子给陈谦发来信息,要他替自己在少萍书记面前鞠个躬。“我儿子说,美国的泉州老乡圈里一直在转少萍书记去世这一消息,大家都非常难过。”

逾200万人次网友 通过本社短片寄哀思

本社制作的纪念图集《记住她的身影》、《记住她的声音》、《泉州的好女儿,一路走好》在告别厅循环播放

早报讯 (记者颜雅婷)昨日,在泉州宏福园一号告别大厅里,本社制作的纪念图集《记住她的身影》、《记住她的声音》、《泉州的好女儿,一路走好》一遍遍循环播放,前往吊唁的各界友人,驻足大屏幕前,安静地看着,希望留住少萍书记的音容笑貌。

少萍书记因病离世的消息传开,泉州各界扼腕叹息,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本社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网、泉州通第一时间推出“缅怀少萍书记”专题,其中东南早报制作的配乐微信纪念图集《记住她的身影》至今晨1时,阅读量达140万人次。

一路走好 但愿天堂里没有病痛

鲜花丛中,音容宛在。

下乡插队时的老大姐:

“看着你的照片,我竟不忍离去”

昨日下午4点许,有一位老大姐,在少萍书记的灵柩前跪拜后,一直站在门外,泪眼迷离地看着灵堂里书记的照片,迟迟不舍离去。

“看着这张照片,我满脑子都是她以前的音容笑貌,真无法接受她就这么走了。”老大姐抹泪说道。

老大姐是北峰拒洪村人,与少萍书记相识于40年前书记到北峰下乡的时候。

“我比少萍书记年长4岁,刚下乡那会儿她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不会做农活儿,基本都是我在教她。她特别勤快,什么活儿都要学着做,特别能吃苦。”老大姐说,少萍书记下乡的两年多,她们关系很好,闲暇时还会相互串门,书记离开后她们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她一直尊称我姐姐,即便后来她当上了市里的大领导,还是这么叫我,我俩见面时总还是像少女时代一样拥抱在一起。去年她婆婆去世时,我也过来悼念,当时见她有些憔悴,我很心疼。但她还关心我,说我身体不好,还特意跑过来。这么多年了,她对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怀备至。”老大姐哽咽道,眼泪不停地流。

在老大姐眼中,少萍书记是个完美的女人,长得好,心肠好,有能力,凡事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书记的为人也影响了她的女儿。

昨日下午,陪老大姐过来吊唁少萍书记的还有她的女儿和女婿。“官都当那么大了,还能惦记着以前下乡时妈妈对她的好,少萍书记真的是个好人。”老大姐的女儿感慨。

“自从我懂事起,妈妈就经常在我面前提起年轻时的这位好姐妹,待我稍微长大点,也曾跟妈妈去少萍书记家拜访过几次,每次她都对我妈妈嘘寒问暖,一点领导的架子都没有。”她告诉记者,得知少萍书记去世后,她的妈妈一直在流泪,而且彻夜未眠。

母校老师赶来吊唁:

“每次回母校,都会关心当年老师身体”

昨天上午11点多,宏福园1号告别大厅,两名头发花白的老同志站在黄少萍书记的遗像前,深深鞠躬,久久舍不得离开。 “我们是书记母校三中的老师!”林庆良,泉州三中原校长,曾在学校任数字老师。他说,少萍书记的中学时代都是在泉州三中度过的,从1972年到1976年,5年后高中一毕业,她就到北峰插队当知青了,“虽然我没有直接教过她,但她在学校的一些表现,虽然事隔这么多年,我还记忆犹新。”

林老师回忆说,从到北峰当知青开始,少萍一步一个脚印,“为官从政后,少萍仍十分关心母校泉州三中。”他说,在2000年、2010年,泉州三中的七十周年、八十周年校庆时,她都前往参加,还特别提到,自己是泉州三中的学生和校友,“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她对母校的深切情怀。”

吴锦铭也是三中的退休老师,谈起学生时代的黄少萍,他用了这么一句话形容:“好学上进,尊重师长,这是她学生时代的最大特点!”

他说,“不管有什么事情或困难,只要找到她一反映,她总是尽全力帮忙,为人处世,平易近人,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不仅如此,少萍书记每次回母校时,都会细心询问当年班主任老师的身体近况如何,“一个个小细节,让人感受到书记为人处世的人情味与感恩心!”

“正当干事业的年纪,却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人感慨万端。”林庆良伤心地说,作为泉州本土的首位女市长、女书记,对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对泉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全力推进,殚精竭虑;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操劳过度,这样的好书记,非常难得,“她这一走,可以说是泉州的巨大损失,大家都感到十分可惜!”

“天堂里没有病痛,愿书记一路走好!”两位老师望着少萍书记的遗像,哽咽地说。

中学时代的老同学:

“有这样的同窗,我们感到骄傲”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昨日下午2点多,少萍书记的十几位中学老同学自发来到灵柩前,告别他们的老班长。

“这么好的书记去世,我真的很难过。”老同学苗先生鼻头一酸,眼里满含泪水。在校时,同样身为学生干部,5年的同窗岁月里,他与少萍书记的接触是比较多的。

“少萍书记是位优秀而活跃的班干部,每次同学有困难,她都会主动伸手援助,而且为人勤恳,做事认真。中学期间,我们一起挖过北渠,当时我们男生在下面挖渠,她带领女生排成一列,自己打头兵,从下面接起装满泥土的簸箕传给后面的女生。”苗先生说,当时的少萍书记就很能干。

1976年下乡时,他们俩都被分到了北峰公社,少萍书记在拒洪大队,他在城口大队。“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公社,但也经常有接触,当时拒洪大队的人对她评价都很高,每次听到别人夸她时,身为她的同学的我都感到很骄傲。”

1978年,苗先生决定去参军,出发前,少萍书记送了一本笔记本给他,并书写了几句勉励他的话语,这让他十分感动。

“她真的太忙了,尤其是她当领导以后,我们就很少见面了,平日里也不会去打扰她。”老同学陈先生感慨:“她是个好书记,凡事亲力亲为,只是真的太累了。”

2010年,在母校泉州三中举行八十周年校庆时,当时任泉州市市长的少萍书记特意抽空回去。“当时很多老校友都在母校共进午餐,但她要赶着准备其他工作,没有时间留下来吃。即便如此,当时她还是把老同学都叫到一起合影留念。”苗先生表示这让他很感动。

大约20年前,苗先生转行做摄影,在一些活动中他曾多次捕捉到少萍书记的身影,每每他都会将这些照片打印出来,并寄给少萍书记。“少萍书记是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在她当了市委书记以后,接到我寄给她的照片,还是会发短信向我道谢。”

点点滴滴汇大爱 泉州女儿您最美

——本报记者追忆黄少萍书记

2013年9月4日,市委书记黄少萍到洛江慰问群众。 (陈起拓 摄)

“我是泉州的女儿,一方的主官,流淌着这座城市的风骨,深爱着泉州的土地、人民与文化。若不‘敢拼’,如何‘会赢’。若不敢于担当,如何回报家乡。”

——黄少萍

在泉州人民眼中,您是一位好领导;在家人眼中,您是一位好母亲;在身边工作人员眼中,您是一位好朋友。

燃烧自己,点亮泉州,您用生命书写了一曲城市礼赞。记录我们所了解的您,作为一瓣心香遥遥祭奠。

建设文化强市

“欣喜文都带来的城市进化”

首个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是泉州城市近年来的又一张金字名片,也是继1982年泉州被列入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最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这张名片的获得,离不开少萍书记的打拼。

2013年8月26日,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十个入围城市,泉州初审排名就比较靠后。泉州有胜算吗?会有奇迹吗?少萍书记心里也没底。那时报社按计划也将派员报道,但临行前被通知不用去了。后来,书记数次提到原因——“我们是静悄悄去的。当时我想,做足了准备,如果还是没能成功,我们就静悄悄地回来。如果做成了,再加大力度宣传、行动。”

尽管心里打鼓,书记全力以赴。十个城市的陈述答辩中,少萍书记是唯一亲自到现场的市委书记。在准备阶段,每有余暇,她都会在脑海中一遍遍地检索和梳理泉州文化,修改充实陈述答辩稿。正是缘于她对泉州文化的深度理解,泉州以微弱差距“逆袭”,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接过文都大旗,泉州责任更加重大。少萍书记说,泉州的任务,不只是简单的文化建设与交流,更重要的是展示输出中华文化,与光州、横滨共同提炼“亚洲价值”,向世界展现独具魅力的亚洲文化精神家园。2014年元宵期间,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开幕,在三天三夜的泉州文化嘉年华中,泉州打响第一炮。

“如今,当我再度回味这场开幕盛宴,依然难掩激动。我记得光州、横滨客人的赞美——‘泉州是一座很好融入的城市,代表了开放活力的中国形象。’我更会回味家乡艺术大师蔡国强的鼓励——‘今天泉州所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它正在创造崭新的未来。’”在署名文章《我们的“东亚文化之都”》中,她这样写道。

身为泉州女儿,书记为打响泉州城市品牌而开心振奋,而作为中国的官员、一位设区市书记,她也从未忘怀过“文都”肩负的文化外交使命。2013年9月底,在光州举行的东亚文化之都授牌仪式后,还将举行东亚艺术节,三个文都同台演绎东亚文化。为此,9月中,书记专程审看泉州参演节目。记得当时,除了后来选定的南音《枫桥夜泊》等五个节目外,还有高甲韵味的舞蹈《姑嫂看戏》。但书记审看后推敲说,这是国家间的文化外交,要展现优雅博大的中华文化,丑角逗乐、喜庆热闹的泉州民俗文化也很棒,但可等韩日客人到泉州参加活动时再表演。细心的她还留意到演员们服装已较陈旧,当即要求保障经费,置备新装,因为“这不仅是泉州的脸面,更是中国的脸面”。

文都能带来什么?少萍书记一直思考和推动。两万多场惠民的文化演出、投入使用的泉州木偶戏剧场、启动建设的市民广场“四个花瓣”、首次摘得全省第一的泉州旅游过夜人气……这些都让她欣慰。但她最感怀的,还是通过“文都”建设,本土泉州人、海外泉籍乡亲、祖籍泉州的台湾同胞和遍布全国的异地泉商这“四个泉州”万众一心。海内外泉商捐资3000万元设立“泉州南音南戏发展基金”,泉籍异地商会募捐6000多万元设立泉州当代艺术馆基金,其他各种海内外捐款超过1亿元……这些数字她牢记在心,反复提及和感恩。正如她所深信的,“四个泉州”是泉州角逐“文都”的独特优势,更是这座城市建设“文都”的重要力量。而她所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感召,让这股力量更凝聚更强大。

抓好党建促发展

让承诺掷地有声 让群众信任拥护

抓党建是市委书记的本职工作,少萍书记从未忘怀。不仅如此,她还十分注重因应泉州实际,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很多泉州人对2013年的“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记忆犹新。讨论中,不但全市各方阵、各行业和企业对标找差,全市公职人员也增强发展意识,提振干事激情,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逆势而上。

党建工作也要实干和实绩,这是少萍书记始终坚持的原则。去年的全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得到省委督导组评价——“规定动作很到位 自选动作很精彩”。被誉为“很精彩”的自选动作,其中之一就是市委要求推行的“5个专项行动”,即“立即改”,转变大操大办不良社会风气,“支持企业创新在行动”,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解决办卡难、办证难问题。

专项行动给新老泉州人带来福祉。以转变大操大办不良社会风气为例,党员干部婚丧喜庆办桌和送礼都有严格规定。就规定出台前后的变化,泉州市民感慨,从忙于赴宴到舒心过节,周末和节日回归了;从身心受累到快乐出游,新人选择更多了;从拼聘礼嫁妆到拼捐赠,城市慈善风气更浓了。

在少萍书记的直接推动下,一系列看得见的变化惠及群众:一个月内,6.18万张未制作的城镇社保卡全部制成并发放到群众手中;原来需往返8次办理的“二手房”交易办理手续压缩至2次;全市校园周边设立起2100多个治安岗亭和“护校岗”,1400多处校园和周边安全隐患得到整治……

作为一名“班长”,少萍书记不但严于律己,对“班委成员”也严格要求。《在“四下基层”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三严三实”弘扬焦裕禄精神》、《学习焦裕禄精神 面向未来赶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书记带头写署名文章,发表心得体会,还要求四套班子领导轮流亮相媒体谈感受、作承诺,让群众公开监督。“班长同志,明天我在《泉州晚报》上交作业了,别忘了看哈。”好几次听到市委常委们这样跟书记开玩笑。书记更是一位完美主义者,致力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对于全市的整改问题,她反复强调,整改决不能虎头蛇尾,又用闽南话说:“头过身不过,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为自己是一名党员而深感荣幸,这不是因为有党才有市委书记这个位置,而是因为在这个位置上,我能够用党教给我的知识和本领反哺家乡。”她如是说,也如是做。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

“泉州不要乱得有活力 而是要美得有活力”

生于斯长于斯,少萍书记对这座城市的建设倾注心血。全国文明城市的奖杯,折射她奔波的身影。

2011年,泉州第三次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时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的她数次说起:“泉州人输人不输阵,第三次创城,要志在必得!”

以高昂士气,泉州启动新一轮“创城”。而她,不仅开会部署,也深入创城一线。2011年11月底的一次走访中,在天后路,加油站旁边的小路坑坑洼洼,老旧的社区上空电线密布,她痛心地说:“这样的环境,不要说创城通不过,更重要的是,让住在这里的群众怎么舒心?”

在宝洲街和刺桐路交叉口,一家商城占用人行道扩大停车场。当天检查没有这项,但车辆驶过时,书记偶然留意到了,马上让车靠边停下。对于这种强占公共资源、罔顾行人出行安全的行为,她以少见的疾言厉色,明令要求立刻依法拆掉这“两违”停车场。

时刻不忘把自己“代入”群众生活,对百姓疾苦有着感同身受的悲悯之心,这是书记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

泉州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相对滞后,聪明的泉州人找了个台阶下:“我们泉州城,虽然有些乱,但乱得有活力。”少萍书记数次戏谑地提到这种说法,但她纠正说:“泉州要有活力,但不是要乱得有活力,而是要美得有活力。”

怎样塑造美?书记说,城市之美,粗线条很容易,但只能远看不能近观,只能糊弄人不能打动人。城市的大美,要靠公园绿地、围墙护栏、井盖和垃圾收集处理等细微之处来勾勒。这样的理念随她从市长任上走到书记任上。2013年4月,她还专门就全市井盖安全作出批示——“让每一个井盖都有责任部门管理”,掀起了一场市民与部门互动,找井盖、修井盖的全城行动。

又有一次,调研的车辆行经打锡街。按例巡视车窗外市容的书记,突然转身说:“瞧,这些街道的护栏从半人多高,改到小腿高,景观漂亮多了吧,泉州洋气多了吧!”孩子般的自得,让车上的大家都笑了。

引导企业转型发展

“企业全方位创新 政府全方位服务”

这几年,不景气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也波及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0多年领跑全省,这是荣耀,但也意味着拖着巨大基数爬坡过坎的艰辛。

尽管难,但泉州党委、政府和企业携手同心、共克时艰的决心和行动从未改变。从国家级金改区到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泉州日渐形成政策洼地,改革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宽。

但正如中央所提倡的,少萍书记深信,城市要想持续长远发展,就绝不能仅是政策的洼地,更要是改革和服务的高地。所以,2013年的“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问计全市、问路发展,并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形成“1+X”政策答卷——一份加快创新转型推动长远发展的战略决定将与X份配套文件相结合,指明泉州发展方向。

去年春夏之际,泉州又在全市范围开展“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行动。“这两个活动一脉相承,就是要通过‘政府全方位服务’推进‘企业全方位创新’,为加快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推动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书记这样阐述。数据表明,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全市整合创新资金13亿元支持扶助,有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民办特区,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2%,是泉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书记不仅在宏观层面大力支持民企发展,制订出台鼓励政策,站台民营企业产业对接会,更在点上把民营企业家当老师尊重,当亲人关爱。

2012年6月底,时任市长的少萍书记在泉山路泉州木偶剧场奠基仪式后,紧接着踏上了去惠安一家食品龙头企业的调研。书记鼓励企业永不止步,推动泉州食品产业早日步入千亿产业集群。后来我们才听说,企业家刚病愈康复不久,书记此行目的更多在于上门看望他,为他加油鼓劲。

2012年初至2014年底,也就是少萍书记先后担任市长、书记的3年中,泉州经济发展接续发力,GDP总量实现连续16年位居全省第一。

致力民生福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如何补足民生短板,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少萍书记同样费心费力。

公交出行难、票价高,夏天空调收费时间长,这些问题曾为市民所诟病。2011年11月的一天,代市长任上的少萍书记一大早出现在温陵北路一候车亭,与市民一同等候公交车。“大姐你是去买菜吗,都到哪个菜市场,坐这趟车直达吗,一般要等多久,现在的票价可以接受吗,觉得我们的公交车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好……”上车以后,书记主动和乘客聊起家常,倾听社情民意。

上任市长后,少萍书记提出公交优先,着手研究《关于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工作方案》,要求市财政局建立完善财政补贴公交发展长效机制,市交通集团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以丰补歉,降低成本,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创建人民满意公交。

2012年5月底,泉州公交新年度空调开启,这一次,乘客们迎来喜讯——泉州公交从此告别空调收费时代,1元钱的空调费政府买单。仅此一项,财政每年多支出数百万元。

少萍书记关注的目光不止停留在公交车上。禁摩、淘汰超标电动车是国内不少城市管理的趋势。少萍书记对此,却一直十分谨慎。“泉州中心市区小,市民出行大多依靠摩托车和电动车,要改革,但也要考虑群众实际需求。我们作为执政者,一定换位思考,制订政策才能真正造福百姓。”正是她科学审慎的态度,《泉州市区超标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定》从酝酿到成文前后两年。按照这份规定,超标电动自行车使用设置过渡期,可使用到2016年6月30日。

在泉州,出行难还反映在停车难上。2014年元旦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少萍书记就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也是缓解市区“停车难”提议首度被列入实事项目。“缓解‘停车难’,工程量大、投入高、建设周期长、操作难度不小,但既然关乎民众的迫切需要、城市的畅通大计,就考验着党委、政府的责任与担当。”她这样说。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新增各类停车位逾万个,远期城市机动车停车泊位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至10%,有效破解“停车难”。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在少萍书记的关心重视下,城东、东海、江南三大新区学园全部启用,北峰片区优质教育基础设施也陆续开建,新区将新增数万个学位。

2014年,泉州五中城东校区和晋光小学东海校区投用后,病中的她特意前往两所学校察看。当看到泉州五中校园内,现代化教室利用信息技术联通全校,标准化体育场馆满足学生多元运动需求,书记展露笑容。“我们泉州,就需要这样的学校!”说这话时,她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仿佛在场的不是市委书记,而是泉州万千家长中的一员。在晋光小学,少萍书记更是走进餐厅和宿舍,问学校饮食、问宿舍空调、问安全保障。“孩子们这么小就离开父母住宿,你们要格外用心。”她甚至探进洗手间,观察蹲位大小。“孩子个头小,蹲位不能太大。”当时随行的基本是男士,几乎没有谁注意到这样的细节,除了那一颗母亲的心。

浓浓的母爱,同样洒向特殊儿童。2013年初,本社《东南早报》报道泉州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培训学校面临租赁合同到期、新校址难觅一事。习惯在市民报上关注民生疾苦的少萍书记,在报纸上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和属地帮助解决学校新址问题,不能让学校关闭。在她的直接关注下,学校成功乔迁。赶在春节前,书记还特意到学校看望孩子们,亲手为他们穿上年兜衣。她跟在场人员说:“每一名自闭症儿童的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正承受着巨大压力。为了孩子们的康复,我们做的这点事不算什么,帮助一个自闭症孩子,就能为一个家庭带来多么大的希望!”

医疗卫生保障,少萍书记同样挂在心头。数年来,她多次前往全市各医院实地考察。在市一院考察时,适逢“水南天”,潮湿闷热的空气令人烦闷。当看到并不宽敞的走廊上,摆满了临时病床时,书记连连摇头,“我们只是这样走一走,都会觉得不适,何况长期住在这里的病人和家属,泉州的医疗卫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这之后,扩充优质医疗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系列工作相继展开。如今,市一医、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市中医院新门诊大楼、市中医联合医院、石狮市医院新院、晋江市医院新院等已相继投用或正在加快建设进度,医改工作也正步入正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这样的换位思考和关心重视,早在2013年底,全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5项评估指标,我市已有31项达到目标值,近10项指标领跑各设区市;“实施300名贫困儿童康复救助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多少个自闭症儿童家庭免于同时扛起精神和经济的双重负担。

用心用情开展侨务工作

“让侨商不仅赢得鲜花掌声 也拥有前景效益”

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泉州在外华侨948万人。

“‘侨’是泉州宝贵而独特的资源财富。”曾担任过省侨办主任的少萍书记,无比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对于泉籍华侨们对祖籍国和家乡泉州作出的贡献,她有着一种仿佛这些恩惠都施加于她身的感恩之心,凡介绍市情时都不忘提上一句——“泉州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广大海内外泉籍乡亲的贡献。”

2013年的全市侨务工作上,她又一次回顾了几十年来广大华侨华人情系桑梓的感人事迹,要求侨务工作者大力维护侨益,用心用情开展侨务工作。“大力维护侨益”,并非书记的“套话”。每次侨商组团来泉考察,只要条件允许,她都亲自出面会见接待,对于华侨和侨眷们反映的问题,她亲自批示、关心过问。2013年会见侨商联合考察团时,她掷地有声——“泉州将为侨商投资和项目落地营造良好环境,让广大侨商不仅赢得鲜花掌声,更拥有可期的前景和效益,进而实现互利共赢。”记者在稿子中以此做题,书记说:“对,就该这样。”

泉州是华侨大学所在地,华大的建设发展也牵动着书记的心。她不仅到华侨大学调研解决学校发展难题,还数次参加“华大讲堂”,以实际行动支持华大学术发展。2013年5月中到6月中的短短一个月内,因华大第五次代表大会等事宜,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副主任何亚非、纪检组组长王杰三次来到华大,书记每一次会见时对侨情、侨力熟悉流畅、如数家珍的介绍,让现场的记者“景仰之情滔滔不绝”。

少萍书记重视侨务工作,关心华侨华人,广大泉籍华侨华人也尊敬她、爱惜她。每年两会期间,泉州都会召开港澳、特邀、异地商会委员座谈会。2014年两会,座谈会如常举行。重返工作岗位的书记也参加了。“少萍书记,您为泉州操劳太多,我们都很心疼您。您一定要好好保重自己。”会上,一位往年经常反映侨商侨企发展难题的华侨女委员,一反常态,动情地劝说少萍书记多关照自身,话到最后哽不成声,让现场所有人深深动容。

2014年7月,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的本土媒体代表,记者随中新社海丝采访团,踏访印尼、文莱,寻访泉州海丝情缘。在巴厘岛,安溪籍侨领施柏松、廖彩珍接受了我们的采访。70多岁的施柏松,听说记者来自家乡泉州,特意叫到一边叮嘱:“回去记得帮我向少萍书记问好,我们夫妻邀请她来巴厘岛好好休养。”如今,想到这邀约尚未成行,一缕芳魂已逝,记者泪水簌簌而落。

泉州众多华侨,还有一个特点——90%侨居在东南亚等海丝沿途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后,少萍书记尤为重视发挥侨力,建设海丝先行区的课题。2014年,“一带一路”全面开启年。这一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不约而同地将各自“一带一路”大型主题采访的“海丝”始发站定在泉州。每一次,书记都积极主动接受采访、配合支持采访。曾担任过宣传部长的她深知,正面宣传对于城市品牌的重要性。她说,能在国家级媒体上亮相发声,相当于给泉州做了很多免费又有效果的“城市广告”呢。

她,就是那样乐于当这方热土的形象代言人。平日里在泉州的报道,她不爱突出个人,要上一张照片也经常不同意,但为了宣传推介泉州,她不吝时间精力,长途奔波甘之如饴。2013年6月,她应邀上央视《文明之旅》,和全球观众品读闽南文化。节目中途,谈到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时,现场的留学生嘉宾问:“不知道书记会不会唱呢?”书记毫不犹豫:“我会唱,因为我是闽南人。”随即落落大方拿起话筒唱起了这首泉州“民间市歌”。

不遗余力弘扬闽南文化

“让闽南文化成为推动两岸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泉州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在泉州,相通相融的闽南文化,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闽南乡亲紧紧维系在一起。

少萍书记尤其关注如何发挥泉州作为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的地位作用,和闽南文化的联系纽带作用,服务两岸和平发展大局。

2012年4月,第一届世界闽南文化节在台湾举办。她专程赴台,加深泉台两地交流对话,并把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承办权带回泉州。

2013年6月,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泉举行,六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嘉宾共同见证,1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记者到场记录,在全球6000多万闽南乡亲中构建起共同的精神和文化家园。

2014年10月,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澳门开幕,少萍书记也动身前往参加,让闽南文化的纽带更好地衔接起两岸四地的历史和未来。

“世界闽南文化将照亮世界闽南人。”作为一名闽南儿女,她如是期许,并在全国两会期间这样发声——“相同的语言习俗、共同的文化内涵,把闽南乡亲紧紧维系在一起,成为光大中华文化,推动两岸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进一步奠定了其在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中所拥有的核心地位与历史责任。”

又回忆起2014年6月12日晚。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都滚动播放同一要闻——国台办主任确定当月内首次访台,这被广泛解读为“破冰之旅”。但鲜为人知的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当天就在泉州调研。汇报中,书记又一次娴熟而翔实地介绍泉州对台工作优势,在服务两岸和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音容笑貌,宛若眼前。

塑造新时代完美女性

“工作着 快乐着 美丽着 幸福着”

如果把工作和生活统一起来看,她是泉州的主官,也是泉州的女儿;是一位女强人,也是一位小女人。

市委书记好当吗?很多人可能会说,好当!但熟悉情况的我们知道,太难了!单单跟活动报道的我们经常吐槽说,“不行了,累趴!”更何况是工作千头万绪的地方主官。

记得有一次晚间会见。记者在将近11点才将稿子提交给少萍书记身边工作人员,才知道书记会见后又接连召集好几摊专题碰头会,当时才是倒数第二摊。所以,当得知书记生病时,大家都说:“积劳成疾,书记是被累倒的。”

工作上的女强人转身生活,又是好儿媳、好母亲。经常听说少萍书记事公婆至孝,家里长期没有雇请家政人员,很多事都是她亲力亲为。而她的慈母情怀,我们还亲身感受过。一次调研途中,大家聊到家庭和孩子。“我儿子小时很怕庄建宁(少萍书记的爱人)。人家问他,你爸爸属什么?他回答,‘我爸爸属大灰狼,可凶了!’”言语中浓浓的舐犊情深,不经意间透露了她对家庭的柔情。

少萍书记也是爱美的女性,每次见到她都是端丽大方的形象。因为她知道,她的形象不仅代表她本人,也代表泉州,好的形象能传递正能量。她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延伸到工作中,不仅城市建设管理上要求细节,民生实事中要求情怀,还产生过开创“美丽事业”的念头。那是去永春调研,当地领导大力推介本土矿泉水,说是“水质洁净、矿物质多、含氧量高”等等,少萍书记很有灵感地接话,雅漾、理肤泉等国际品牌的补水喷雾,其实也就这些特点。永春的水这么好,可以考虑开发附加值更高的化妆品业。

作为“半边天”的一员,书记对妇女事业、女企业家等领域也抱着特殊情感。同事郭雅莹回忆说,去年3月,“感动泉州十佳美德家庭”颁奖,书记肯定和勉励获奖者说“有和谐幸福的家庭才有和谐幸福的社会”。而在颁奖仪式前会见获奖者时,当听到一名七八岁大的“泉州好女儿”获得者很小就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她主动上前拥抱女孩,饱含热泪鼓励“要坚强!”用母亲般的爱,她温暖的拥抱永远向弱势群体敞开。

坚韧不拔又具有传统女性美德的少萍书记,时常会被问及这个问题:“您是不是就是传说中勤劳的惠安女?”她每次总骄傲地回答:“我不是惠安女,是惠安媳妇,也差不多吧。”

2014年10月底,书记与晋江女企业家们座谈时曾说——“你们在荆棘中演绎的精彩事业和美丽人生,充分证明了广大闽南妇女不仅有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贤惠勤俭、朴素善良的传统美德,更有现代女性精明能干、创新创业、搏击商海的智慧和胆识。”而女企业家们发自内心地表示,书记给她们作了最好的榜样。

又记得2012年“三八”妇女节,时任市长少萍率部分处级以上女领导干部到洛江调研。晚间座谈会上,她这样致开场白:“一直以来,广大女干部巾帼不让须眉,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好快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工作着、快乐着、美丽着、幸福着……”而这,正是她自身的写照。

是一位亲切的朋友

让人深感相遇是福离别是殇

对于身边工作人员来说,她是一位好服务且让人乐于为之服务的领导。

有一次调研,随行部门单位负责人较多,等报社记者上车时,已基本满满当当。“那是要穿着裙子坐在最后一排的台阶上?”窘迫之际,少萍书记亲切招呼:“来来来,跟我坐。”回头看记者坐得浑身紧张,又主动找话题拉呱。从手心出汗到渐渐坦然,时隔多年,那种感觉和感动让记者记忆犹新。

我们中的一位,采访报道有天生劣势——作为新泉州人听不懂闽南话。书记又是随和的人,开会还好,每次下乡、下企业调研,她都用乡音和老乡、企业家们热络攀谈。傻眼了好几次后,记者鼓起勇气提议:“基本没听懂,下次能用普通话吗?或者换人跟?”到了下次,书记还是用闽南话,然后再来一遍普通话。偶有忘记时,“听不懂听不懂!”“知道了知道了!”这样的默契眼神,似乎成为书记和记者之间的小秘密。

虽然待人随和,但书记在工作上非常严谨。写书记批示稿件《让每一个井盖都有责任部门管理》时,记者曾在引子中提到了当时长沙少女坠下窨井的热点事件。稿子送出后不多久,就接到了陌生号码来电,接起来一听——“晚报的小孙吗?我是少萍。”书记亲自打电话过来商榷稿件,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不用长沙少女坠井的引子,我们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不是说别人的不是;二,“针对中心市区井盖设施管理需要加强的问题”这一句,要改成“针对中心市区井盖设施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加一个“进一步”,不能否认以前的工作。

对工作不满意,书记会温和但有原则地指出,而对工作满意了,她也不吝赞誉之词。有几次的稿件,她看过觉得不错,兴之所致在稿子上批:“很好!”早已在工作中习惯领导们的含蓄,第一次看到“很好!”的表扬,着实震动。

2014年11月底,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举行。这是海丝艺术节的开幕,也是文都活动年的落幕。少萍书记主持仪式,那时想必她已再次病痛缠身,而前一个晚上,她还遭遇了婆婆因病不治离世的噩耗。双重打击下的书记,仍强撑着以铿锵的声音向世界展示泉州的风姿,这份坚强让熟悉情况的人疼惜。“十分心疼您。”“谢谢关心。”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她,却不是她最后一次投身于工作。此后,尽管住院治疗,她仍心系泉郡。从党建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病中始终惦念思量泉州,以批示等书面形式把脉城市未来。

从工作到生活到做人,鞠躬尽瘁、品性高洁的书记,使得我们每次听到《茉莉花》的旋律,就会想到她。作为主流媒体的挂口记者,我们有幸见证了这朵美丽的茉莉花,在泉州粲然绽放;有幸见证了泉州女儿您为这座城市思与行、鼓与呼,抛洒汗水智慧,收获笑容成就。如今,洁白的茉莉花重归那静寂的大地,所有行走过的泉山晋水,所有为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与进步,都将凝聚成珍贵回忆。而我们将要做的,就是记录下来,并且继续记录下泉州更为美好的明天,以此作为对您最好的祭奠和慰藉。

两天来,网络上,数不清的哀悼和感念持续刷屏。《福建日报》泉州记者站站长刘益清的悼诗,代表了众多的心声——“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惟见晋水流。泉山历历风吹树,碧海悠悠波涌愁。浮云千载思故邑,流星一瞬暗明眸。借问苍天何所妒,长使万民泣泪走。”

两天来,您身边的工作人员长歌当哭——“曾经创造了许多奇迹的书记呀,为何不再为自己创造一个奇迹?坚韧不拔的您呀,为何临行前眼里却满含泪水?从容优雅的您啊,为何走得如此匆匆?您太累了,是该休息了。”而我们,也要以一首小诗为您送行。天堂没有病痛,泉州的好书记,您一路走好!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

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它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泰戈尔

□本报记者 孙灿芬 朱娟娟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