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枪楼”老态龙钟 群众呼吁加固保护
“抗匪”楼石块间的隙缝越来越大
核心提示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有着两座百年历史的“枪楼”,一座位于东园镇秀涂村,一座位于洛阳镇霞星村桥透自然村。两座古楼已历经百年风吹雨打,破旧不堪。群众呼吁,抓紧加固保护。
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两座曾经承载了不少历史记忆的“枪楼”。
□本报记者 廖培煌 黄枫 实习生 彭坚林 文/图
望远楼:楼墙竹木支撑
近日,记者走进东园镇秀涂村的望远楼。18平方米的空间狭窄,一楼堆了不少杂草。记者爬上竹木拼接而成的梯子来到二楼,看到四周墙体及楼板的水泥块已脱落殆尽,裸露的钢筋锈迹斑斑。再往上,情况基本相似。
望远楼是石混凝土结构,始建于清末,坐东朝西,长4.33米、宽4.3米、高17.4米,共6层,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建筑面积117.17平方米。建成后,该楼作为秀涂港码头工人观测货轮进出泉州湾的瞭望所,以便提醒工人及时赶到码头卸货。除了观测作用,该楼还起到警戒、防御等作用。该楼的墙上都留有石窗,作为“枪窗”,可架枪进行防守,所以也得名“枪楼”。到了1993年,货轮转至后渚港停靠卸货,望远楼作用不再,成了住房。2006年,“望远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幢楼非常稳固,地震都没有震坏它。”村里老人骆老伯说道,望远楼建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很稳固。当初建造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工具,村民就用手将石头一块块搬上去。近年来,因为石楼老化,楼墙出现裂缝,住户都陆续搬了出去。去年,该楼第五层的水泥柱严重损坏,导致第六层有三分之一悬空,摇摇欲坠。为了及时抢险加固,就用竹木支撑,并装上铁门。
望远楼的楼墙用竹木支撑
“抗匪”楼:石块缝隙渐大
望远楼不是台商投资区仅有的“枪楼”,洛阳镇霞星村桥透自然村也有一栋近百年的抗匪“枪楼”。
该“枪楼”4层高、约12米,紧挨着民宅伫立。整座“枪楼”通体密封,二层、三层各有一个风窗,而在4层开设了一个瞭望窗口,用于观望土匪的动向。窗口不大,既有利于进行隐蔽观望和射击,又不易被土匪的子弹击中,可谓易守难攻。“枪楼”一、二层则完全打通,架设木制楼梯直通三楼。
村民李先生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村13位旅菲侨胞筹资修建了两座4层高的“枪楼”,其中一座在30年前拆掉了。当时世道很乱,虽然桥透这个小村并未直接经受战火侵袭,但原本藏身深山的海盗、土匪却时常下山,骚扰村民。村中旅菲谋生的乡亲听闻家乡频受土匪、强盗抢掠,无不忧心如焚,于是便筹资寄回家乡,以此资助乡邻武装抗匪。
历经近百年的风雨后,该“枪楼”的外观已显灰旧,墙体的沙石上长出青苔,但依稀可见纵横交错的裂隙。2008年,“枪楼”三四楼几次掉下水泥块,而顶层的楼板老化得更厉害,几个边角的水泥都出现脱落的迹象。之后,镇村两级维修了最上层的,就没有再掉石头了。
村民李国彰说,虽是这样,但这些年来,“枪楼”愈发老迈,石块间、泥土开裂的缝隙越来越大,恐怕支撑不了多久。“现在,一到风雨天,大家都胆战心惊的,生怕枪楼倾轧。”
部门:选取有价值的重点保护
两座“枪楼”,历经岁月洗礼,已经老态龙钟。群众呼吁,抓紧加固保护。它们是继续衰败下去,还是有重新焕发生机的一天?
对此,区文体旅游局文体科高科长表示,目前,整个台商投资区登记在册的“枪楼”仅有望远楼一座。早前,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望远楼与秀涂其他遗迹一并“打包”列为文保单位。而桥透自然村的“枪楼”在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并没有列入文物点。其是否具有历史价值,则需要再邀请专家现场勘查,如果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前期则会先保护起来,而后再申请列为文保单位。
同时,泉州市文保中心主任唐宏杰也介绍道,望远楼对于研究和考证泉州湾海外交通、航运史有不小的参考价值。据了解,对于望远楼的修缮与保护,去年8月,区文体旅游部门已委托市文保中心制定维修方案,并于当年11月上报市文广新局审批。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说,目前设计部门还在对方案进行审核。 对于这些“枪楼”,并非每一座都要保护起来,还是要选取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重点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