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惠安前康石埕林氏宗祠:“五梅天井”见证泉台一家亲
2015-05-08 09:40:0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前康石埕林氏宗祠”,其内设有五口天井,敛风聚气,被喻为“五梅同心”。而这宗祠背后还藏着一个两姓同宗、泉台共源的故事。

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系举人萧际恩府第,内有五口天井,建筑结构独特;萧林同宗,萧氏迁居台湾之后,林氏接管了前康村内的萧氏祖业,村内还留存着大面积古建筑群;林氏宗亲多年来竭力寻找在台萧氏后人,如今已有台湾萧氏计划前来寻根探源

前康石埕林氏宗祠:“五梅天井”见证泉台一家亲

林氏宗祠内有五口天井,此“五梅天井”暗喻族人“同气连枝”。(林惠聪 摄)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通讯员 林达伟 文/图(除署名外)

核心提示

梅花吐蕊,瓣分五片,其香醉人。近日,记者与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泉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林水坤一同前往惠安县螺阳镇锦丰村采访时发现,这里有座独特的“五梅”建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前康石埕林氏宗祠”,其内设有五口天井,敛风聚气,被喻为“五梅同心”。而这宗祠背后还藏着一个两姓同宗、泉台共源的故事。

村子里有个古老的“六孔井”,据说是萧氏先人开凿的。后来此井有一眼被封,如今成了“五孔井”。

【一】

罕见的“五梅天井”结构

锦丰村(旧称锦峰)位于惠安螺阳镇南部,共有两个自然村,分别是前康自然村和官宅自然村。前康石埕林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原系举人萧际恩府第。记者在前康村看到,该宗祠建筑系三落五开间木石砖结构,占地面积约六七百平方米。门口有一个由条石铺成的巨大露天石埕,而大门和正厅的砱阶也均由条石构筑。正厅前砱阶单条长475厘米,宽58厘米,高22厘米,很有分量。大门口悬挂黑底金字大匾,上书“石埕林氏宗祠”,匾下柱联“祖上荫恩长沐德,堂中光泽永流徽”。正厅口也有一匾写着“九牧耀宗”,其柱联是“九天日月开金镜,牧野风云展壮猷”,道出了林氏“九牧传芳”的渊源。整座建筑的梁架由福杉构成,雕梁画栋,工艺精湛;而在宗祠外的石埕附近,还散落着一些石磨、石舂等物,颇具田园之风。

最令人啧啧称奇的当属这宗祠的“五梅天井”了,即以正厅前的大天井为中心,其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角在厢房处又各开一个小天井。在古建筑物中,天井有“通天接地”之说,即“上通天”纳气迎风,“下接地”除污去秽,能使居住环境吐故纳新。“据说这个五梅天井结构,还有‘五梅同心’的意味,是先贤要求族人们要合族同心、振族开宗的意思。”前康村民这样告诉我们。像林氏宗祠这样的“五梅天井”结构,在整个福建也属罕见。

石埕林氏宗祠虽经风历雨,但依然保存完好。据林水坤先生介绍,宗祠内还有原中国外交部驻联合国特使凌青、中国科学院古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岩客、诗人林金清、书法家林中和等人留下的书法楹联作品。而这座宗祠早前也已被认定为“泉州名祠”。

村里的书塾原址

【二】

村内古建筑群功能多样

既然是清代举人萧际恩的府第,为什么后来却成了林氏的宗祠呢?

据锦丰村支部书记林晏金介绍,萧际恩,字锡汝,前康村人,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黄元吉榜举人,曾任福建长乐教谕,后调任台湾彰化县教谕。因为当时台湾与惠安通往不便,萧际恩遂携亲眷离乡赴任。“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萧老爹’,因为萧林同宗,萧老爹带着亲眷离开前康后,宗亲林大迎便承接了萧家的祖业。(林大迎系前康林氏开基祖林茂清之十一世孙,乾隆年间还曾被钦赐“乡饮大宾”匾额)后来林氏更将萧际恩的府第改为了石埕林氏宗祠。200多年来,该宗祠一直是全村林氏家族祭祖之圣地。”林晏金说道。而据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海权讲述,在台湾任职期满后,萧际恩又升任山西虞乡知县,但他的家眷却大多留在了台湾,前康萧氏也就此在台湾开枝散叶,繁衍开来。

在前康,与萧际恩家族有关的建筑,占地约有50亩之多,有官邸、祠堂、棋盘园、书塾、会客公馆,甚至还有典当行,这些建筑群功能多样,俨然在村中构筑了一个“小社会”。萧际恩是位文人,他在前康时,身为教谕(明清时代负责掌管教育一县生员的官员),对于文化教育自然十分重视,故而在村中开办书塾,教书育人。另外,从他还开设会客公馆来看,他应该也是位热衷交结天下文士之人。锦丰村民林炎水先生称,公馆的大门楣上原有“容膝易安”四字,现在已模糊不见。馆内还有“经横”、“琴韵”、“禾负”、“笛声”等题字,如今也是墨褪痕消,殊难再辨。据称,萧际恩在村里的办公场所被称为“上馆”,他创办的书塾则被称为“下馆”。所有的建筑似乎是围绕着他的府第,即现在的石埕林氏宗祠来构建的,其设置相当有条理。锦丰村民林秀成先生说,上世纪50年代,在萧际恩官邸里还曾找到过官服,可惜后来还是被烧毁了。

祠堂内祀奉着萧际恩及其夫人的神像

【三】

墓志铭至今下落不明

清朝恢复对台湾的统治之后,在台兴办儒学,通过从全国各地(主要是闽、粤两省)抽调名师赴台教书育人、编撰书籍等方式,在台湾逐渐健全旨在教化民众的儒家思想教育体系。这些来自各地的文官、儒者,在确保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同时,亦有力推动了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为清代台湾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萧际恩便是其中一员。遗憾的是,由于萧际恩很长时间都在外任职,不管是《惠安县志》抑或《泉州府志》,对其都仅有词条式的介绍。而台湾《彰化县志·卷三》的记载也很简短——“彰化教谕:萧际恩,惠安人,甲午举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任”。对于他的事迹,目前惠安文史界知之甚少。

据惠安县住建局的林达伟先生介绍称,林则徐的老师林雨化同前康也有不解之缘。林雨化是福州螺洲洲尾人,乾隆戊子科举人。中举后,林雨化先后担任过南平、惠安、宁德等地的学官(训导、教谕),与萧际恩恰是同一时代之人,职务也都在教育系统内。在惠安工作差不多两年,林雨化准备离任“惠安教谕”时,曾写下一首诗《发前康》,对惠安百姓夹道相送表示感激,诗中所提的“前康”,正是萧际恩府第所在地。林雨化是否也曾到萧际恩的文化公馆中作客,这就不得而知了。

林海权教授表示,锦丰村内与萧际恩有关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好好修缮保护、合理利用。萧际恩的墓原在惠安观音山脚下,可惜数十年前就已遭毁坏,其墓志铭至今下落不明。“萧际恩的墓志铭如能找到,将对研究锦峰(丰)前康村的历史有极大的帮助。”

清代会客公馆建筑基本是砖石结构

【四】

台湾萧氏计划前来寻根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前康的林氏与萧氏可谓渊源深厚,而如今,前康村内已无萧氏居住,萧际恩的后人大多留在了台湾,这让林氏一族耿耿于怀。同是前康村人的林水坤表示,台湾萧氏迄今无人返乡谒祖。为了能让他们尽早返回前康认祖归宗,几年前,林水坤曾到台湾彰化与台湾萧氏宗亲会总干事长见面,请求他帮助寻找萧际恩后人下落,但至今没有回音。不过,近日从福建省萧氏宗亲会却传来好消息,有台湾萧氏人士怀疑自己家族系来自惠安前康,打算近期前来寻根。“虽尚未确认,但我们都对台湾萧氏的寻根之旅,充满期待。”

石埕林氏宗祠的“五梅天井”依旧在,这就为台湾前康萧氏后裔留下了记得住的乡愁,因为这是他们祖先亲手打造的奇观。不过,萧际恩古建筑群现已多年缺乏修缮了,一些古建筑颓坏的速度惊人。前康林氏宗亲表示,当务之急是通过协商划定一个保护圈,把村里与萧际恩有关的古建筑保护起来,希望能借助众筹的方式来修缮这片古宅,守住村里的“文化之根”。

前康石埕林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