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急公好义,致力增进中菲交往;他情系桑梓,助力家乡发展;他饮水思源,曾帮菲律宾国父寻到根在晋江
“华人慈善家”蔡金钟先生辞世
蔡金钟(侨乡科技报供图)
核心提示
“蔡先生,保重啊!”5月5日,泉州市侨联原主席郭景仁与蔡金钟在泉会面。临别时,看着老态龙钟、略显疲惫的蔡金钟,郭景仁一再这样叮嘱他。
“怎么会想到第二天他就离开了人世。”昨日,说起此事,头发花白的郭景仁红了眼眶。20世纪80年代末,他进入侨联工作后就认识了“华人慈善家”蔡金钟,两人有30多年的交情了。蔡金钟1929年出生于晋江池店柴塔村,幼年随母前往菲律宾后,事业有成后不忘家乡,捐资助学热心公益,并致力于增进中菲友谊。1965年、1999年和2009年,他曾三次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邀请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蔡金钟去世的消息传到柴塔村后,村民们立起拱门,拉起横幅,悼念这位不忘桑梓的侨亲。
□本报记者 黄雅珊 戴涵琦 文/图
蔡金钟捐建的石桥仍在为晋江池店柴塔村村民服务
急公好义 致力增进中菲友谊
幼年,蔡金钟随母南渡菲岛。少年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菲律宾处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之下。由于生活所迫,他辍学卖报,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他进入夜校,随后从事布料进出口批发贸易,20世纪60年代转向发展观光旅游业、房地产业,逐步建立起一个拥有多家旅行社、餐馆、酒店、度假村及旅游车队等配套的旅游集团公司。
1993年,菲律宾慈桥基金会在蔡金钟与其他几位创始人的奔走努力下成立了。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基金会的宗旨就是:作为慈航之桥,尽力救助受苦受难之人;作为友谊之桥,增进中菲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多年来,慈桥基金会收集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历史图片,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呼吁所有人共同努力,不让黑暗历史重演。1998年,印尼发生暴乱,华侨华人生命财产遭受严重侵害。当时,蔡金钟感同身受,当即组织菲律宾各界人士成立菲律宾抗议印尼暴行联盟,前往印尼驻菲使馆游行抗议,声援印华同胞。当时恰逢东盟外长前来与会,蔡金钟不失时机,呼吁并组织各界人士前往会场示威,引起了中菲及各大国际媒体的关注,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印尼当局采取行动,保护印尼华人华侨。
晋江池店镇侨联主席曾昆洛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多次往返中菲之间,时任中国驻菲大使的关登明先生曾在一次会见他们时这样评价蔡金钟,“真是仗义之士啊……爱菲律宾、爱中国、爱故乡,为改善中菲关系,增进中菲两国人民之间友谊,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难得啊!”
蔡金钟捐建的学校
情系桑梓 为家乡修桥办学校
明日,蔡金钟出殡仪式将在菲律宾举行。受柴塔村村民委托,该村侨委会主任蔡志清已抵达菲律宾,带去乡亲们对蔡金钟的哀思。
“村里人都知道他啊,他是我们村里的‘老番客’,为村里做了很多建设。”柴塔村慧昭桥附近,4位女士正在洗衣,提起蔡金钟去世的消息,她们表示惋惜。
曾在菲律宾生活20多年、和蔡金钟颇有联系的苏太平介绍说,1966年,阔别家乡30多年的蔡金钟辗转澳门、拱北等地回到了家乡。当他看到村里人出入所倚赖的一座木桥,每逢下雨河水暴涨就会被冲走,村民就要一遍遍地重修,“他很难过,当即拿出了1万多元来修石桥,并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为‘慧昭桥’,当时1万多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呀!”
“老年人爱戴蔡金钟,年轻人也一样爱戴他。”苏志强是柴塔村村委会主任,出生于1973年。他说,他念书的时候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但他们念书却是不用钱的。原来,早在1982年,蔡金钟就联合乡贤创立了“柴塔村教育基金会”。自从基金会成立以来,村里就没有一个小孩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我们村拥有晋江最早的村级图书馆,那里的书是蔡金钟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收集来的。”
此外,蔡金钟还联合几位乡贤重建了柴塔小学(后改为雁塔小学,现为雁塔外来工子弟学校),并修通了一条通向泉州市区的长约2公里的柴塔村大道,还以母亲的名义,在村里修建了一座慧昭楼作为柴塔卫生所之用。67岁的蔡贵如是柴塔卫生所的乡医,“蔡金钟每次回来,都会来卫生所走走看看。”
蔡金钟在世时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捐再多的钱,不如把海内外的农业科技知识带给农民,更有用,更长久。”20世纪70年代,蔡金钟再次回到家乡,给柴塔村村民带来了龙眼树苗和从台湾引进的花生、水稻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当时周边的村民很羡慕我们,他们都是靠种地瓜、花生为生,而我们柴塔有龙眼,当时价格又比较高,真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柴塔村老村主任卢少林说。
《侨乡科技报》的记者李彩红曾多次在工作中接触过蔡金钟。据她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蔡金钟看到侨乡的农业科技与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就决定协助当地科技部门创办科技报。在他的倡导和资助下,1983年泉州《侨乡科技报》终于诞生。多年来,该报在弘扬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发展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蔡金钟捐建的道路改善了柴塔村村民的出行条件
饮水思源 帮菲律宾国父寻根
1994年,蔡金钟回乡访问,途经福建仙游时,偶然发现柯蔡宗亲的祖先——蔡襄的墓地荒废不堪,便动了重修之念。他与几位宗亲成立了“重建蔡襄陵园菲律宾筹委会”,带头发动柯蔡宗亲捐款,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于1999年3月底建成了宏伟的蔡襄陵园。现在陵园已成海内外柯蔡宗亲每年朝拜的圣地和当地重要的旅游点。在蔡襄陵园落成典礼上,他得知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在河南上蔡县,便随后赶赴上蔡祭祖。却未曾想到,祖墓已荒草萋萋,他不顾当时70岁高龄,再次奔走全国各地宗亲会,倡议成立世界重修蔡侯叔度公陵园筹委会,重修蔡侯叔度公陵园。
他如此奔波,是因为他希望海外广大柯蔡宗亲能认识到自己的“根”在中国,能饮水思源,常回祖籍国、祖籍地看看。
蔡金钟不仅为自己寻根,更为菲律宾国父何塞·黎刹找到了祖籍地。黎刹身上有华人血统一说,早有流传,但一直到1999年1月20日,蔡金钟在菲律宾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有关史料中,查到美国黎刹学专家奥斯汀·万莱于1913年出版的《菲律宾爱国志士何塞·黎刹生平与功绩》,记载了黎刹根在晋江上郭村后,此事终于有了学术支持。这一发现促成了黎刹家族代表6人回晋江上郭村拜祖。此事在菲各界尤其是菲华社会引起良好的反响,菲驻华外交官数次到晋江上郭访问,菲华各界亦捐资在上郭村建立了黎刹的纪念设施。后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史实,他又出资促成菲律宾“黎刹根在福建”邮票的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