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将农村富余劳动力介绍到洛江企业,虽不受理解被人质疑,林秀川仍坚持了23年——
招工十万不收分文 被称傻子不改初衷
林秀川积累的招工通讯录
林秀川,59岁,仙游人,1991年来到泉州洛江区后就开始自费奔走福建、贵州、浙江、四川等地,将农村富余劳动力介绍给洛江企业。23年来,林秀川风雨无阻,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超过十万人次的工人与企业达成用工协议,而他却被人称为“傻子”……
□记者 郭雅莹 通讯员 谢思勤 陈智富 文/图
天生热心肠 帮友人招工竟“上瘾”了
林秀川的义务招工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那时候洛江马甲镇制鞋业发展迅速,林秀川的朋友也来到马甲开办鞋厂。但由于当时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落后等原因,招工十分困难,鞋厂的壮大受到限制。
家乡仙游与洛江临近,受友人之托,林秀川回到仙游,以老乡的身份帮友人招工。期间,有求职工人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路费,林秀川便为其垫付,逐渐赢得其他老乡的信任。
第一次的成功尝试,林秀川深受鼓舞。天生一副热心肠的林秀川觉得既然朋友的企业都出现缺工情况,其他企业肯定也会存在相同的问题,于是,林秀川的义务招工就这么开始了。
为了工友的信任 义务招工分文不取
骑一辆摩托车,在周边乡镇企业穿梭,收集用工信息,林秀川的招工工作虽然看似简单,却十分奔波。妻子蔡桂芳回忆,有一天风雨交加,林秀川在收集完信息的回家路上摔得头破血流,让她心疼不已。她告诉记者,现在,只要夜晚林秀川还没回家,她都不敢入睡。
长年的奔波并没有阻挡林秀川的脚步。二十几年来,林秀川自己画的招工通讯录已经攒了上百张。每一张通讯录上,密密麻麻写着的是企业老板电话、老乡的电话、缺工的岗位……在林秀川的牵线搭桥下,已经有超过十万人次的工人通过他找到了工作。
超过十万人次,林秀川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为什么分文不取?“为了信任。”林秀川说:“如果招一个车工我收500元,招一个管理我收2000元,传出去了,工人就要怀疑你。说你为了谋利而去,你的说辞就要被人打上折扣。”
不少企业老板想为林秀川补贴招工费、差旅费、通讯费,都被林秀川一一婉拒,分文未取,企业老板们只能自发为其颁发无偿的“编外人事部经理”聘书及“行为模范”奖状,而这些都被林秀川收藏了起来。
林秀川奔走在义务招工的路上
面对质疑声 被骂“傻子”仍坚持
然而,林秀川的义务招工之路并非都是坦途。自掏腰包、奔走各地、贫困度日、婉拒补贴,会有这么好的人?不少人开始质疑起林秀川若不是“有偿招工”就是“傻子”,面对人们的一片质疑声,林秀川也只能无奈抹泪。
不仅如此,身边的亲戚朋友对林秀川的行为也无法理解,甚至坚决反对,只有妻子蔡桂芳默默支持。蔡桂芳是马甲镇一家鞋企的普通工人,微薄的收入成了两口子维持生计的唯一来源,至今两口子还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林秀川说,最让他痴迷的是工作,最让他欣慰的是成绩,最让他感动的是集体,而最让他愧疚的是家庭。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终于,2012年,洛江区职工服务中心马甲工作站为林秀川提供了一个平台,林秀川在工作站成立起劳务职介所,义务为群众解决就业介绍、调解职工纠纷等问题。
林秀川说:“大家都说我是傻子,我却认为只要做得有意义,那我是傻并快乐着。”就在采访快要结束时,一位企业老板急匆匆地跑来找林秀川,请他帮忙调解一个职工纠纷,林秀川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与记者匆匆告别后,他很快出门,去继续他“有意义”的工作。
向善良致敬
林秀川把义务招工称为“工作”,一份没有收入、不能赖以为生却“有意义”的工作。这样一份工作,林秀川坚持了整整二十三年。
在这个习惯于用收入计算得失,用得失计算价值的时代,当一个普通人将一件普通的好事持久而纯粹的坚持下去时,不少人却习惯于质疑,于是,林秀川成了“傻子”。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雷锋、郭明义……那些当年也被人称为“傻子”的好人。可他们真的傻吗?显然不是,是善良——这个人性最为宝贵的品质足以让所谓得失都变得无关紧要,让人生变得意义非凡。因此,当我们无法像所谓“傻子”一样坚持为善时,还请用善良的眼光向他们致敬。(雅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