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去年给老人过96岁生日照片(黄远家人供图)
东南网5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林莉莉)
“你来我家就住下来,我家很大,有很多房间。”
“我以前在香港念英文中学,英语很好。”
“你要去开元寺,跟我走小门不用钱,走大门要收10块钱。”
这些话97岁的黄远老人逢人便说,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
黄远老人,住在泉州开元寺后面的小巷里。这些年,他越来越迷糊,容易忘事,记不住开元寺已经免费开放。怕孤单,他一见到生人,就邀请人家留下来住。
老人有段传奇的故事。想听他讲那段故事,可能有点难了。记者只能从家人的讲述里,得知他的那段传奇往事。
开元寺一些英文介绍 是他翻译的
初次见到黄远老人,他从房间里慢慢走出来,穿着一件长袖衬衫,黑色长裤和灰色袜子,一身干净整齐。衬衣上面的口袋里,装着一块还没拆封的小蛋糕。
“他经常把吃的放在口袋里,像个孩子一样。”小女儿魏女士说。魏女士随母姓,基本上每天中午都要来陪父亲,陪他一个下午,等到弟弟一家都下班回家,她才回丰泽区的家里。魏女士的姐姐住在附近,每天早上过来陪父亲。
他跟记者握了握手表示欢迎后,慢慢坐在沙发上,不断询问记者,晚上要不要留下来住。“你来我家就住下来,我家很大,有很多房间。”不管问他什么,他总是重复这句话,多少遍也数不过来。
每天上下午,女儿都得陪着他,到开元寺里走一趟,按着固定的路线散步。出门前,不管多热,黄远老人都穿得整齐,如果穿衬衫,里面就一定要穿背心,还得穿上皮鞋,才能出门。
出了家门,女儿的手牵着他的手,慢慢走着,从门口的巷子里拐进一条小道,就走进了开元寺。“你看,开元寺这么大。”老人热情地跟记者介绍着。
走到寺里的东塔下,黄远老人眼里满是兴奋,指着一块石碑上的英文说,“这些都是我翻译的。”一旁的女儿笑着点点头,“我父亲以前在香港念中学,英语很好。寺里的一些文物介绍,就找他帮忙做英语翻译。”
黄远与彼得·劳雷的早年合照(黄远家人供图)
他曾救下英国战俘 有段跨国故事
“我去过朝鲜,那里很冷很冷。”黄远老人听到“彼得”这个名字,开始回忆起他曾经的传奇故事。“彼得”的全名叫彼得·劳雷。
1951年,他参加抗美援朝,随军当军医和翻译。他说,当时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才能跟战场上投降的战俘交流。彼得就是其中的一名俘虏。
那一年,彼得患了肺炎,病情十分严重。全团里,仅剩10支青霉素,全部用下去,才能救彼得的命。看着彼得苍白的脸,黄远当时就决定,“救!”在请示团长后,彼得用药后得救了。彼得搬出诊所后,和黄远同吃同住,无话不谈,度过了一年多的日子。
1952年11月,黄远回国,彼得也于1953年被遣送回英国。他们这一别就是37年。
1984年,黄远在“广交会”当翻译时,结识了一名英国商人莫朗尼,并让他把相关资料带回英国,登报寻找彼得。没想到,彼得看到报道后,立马回信,说要来中国看望黄远。当时的彼得,戒烟攒钱,踏上来中国的路。
两人相别37年后,在泉州相聚。当时,彼得在泉州住了21天,黄远带着他四处游玩参观,介绍中国文化。彼得先后来中国3次,与黄远相聚,黄远也曾经前往英国,看望彼得夫妇。
彼得比黄远小了12岁,两人的感情犹如兄弟一般。
年迈的他像孩子一样 故事埋在心里
“直到彼得来中国,我们才知道他有这么一段经历。”魏女士介绍,父亲是一个把事情藏在心里的人。
在老人的家里,有关于彼得的合照,还有20多年前有关报道的报纸、光盘等资料,都被锁在一个玻璃柜子里。魏女士说,这些年来,老人有些迷糊了,拿了东西就不知道放在哪里。担心这些珍贵的资料丢失,家人才上了锁。
看到自己和彼得的合照,老人开始重复道,“我以前在香港念英文中学,英语很好。”家人笑着说,有时候一说起朝鲜,老人就会唱歌,“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他像个孩子一样。”说到老人,家人总是这么说。97岁了,他历经沧桑,样貌已经佝偻苍老,眼里却放着孩子一样童真的光芒。
他喜欢出门散步,出门时,总是紧紧牵着女儿的手。刚散完回到家,老人又忘了自己刚刚散过步,还想再出去散步。女儿只好把大门上锁,怕父亲会趁她不注意,自己偷溜出去。
在家里,女儿要削好水果,切成块让他慢慢咀嚼,听他不断地重复唠叨。不过老人也像个懂事孩子一样,早上起床后,会自己穿好衣服,中午一到饭点就会下楼吃饭。
这个像孩子一样的老人,让家人又好气又好笑,一直在陪伴中,无忧无虑地过着他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