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安溪湖头镇李光地:生前报效国家 身后家训传世

2015-05-21 08:52:52 刘益清 林剑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记者手记>>>

齐家治国 一代名相

《礼记》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之所以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自家都管不好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接受到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赋予中国人的最高价值境界。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李光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也是追求家与国的两全其美。

李光地先从身边的家人和族人开始,以制定家训族规的方式,教导他们要治学、向善,不能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起到了有效的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自己的晚节,也保护了其身后的李氏后辈。紧接着,李光地又订立乡规民约,震慑不法之徒,革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从这一点来说,李光地做到了“齐家”。

李光地生于明末清初,当时正是中华大地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之际,阶级、民族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尖锐复杂。在近50年的从政生涯中,李光地积极参与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将自身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竭力辅助朝廷,帮助平定了三藩之乱,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应该说,李光地在陷入两难困境的时候,总能审时度势,做出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在这一点上,李光地做到了“治国”。

故事一

贤良祠:名贤古祠今犹在

“襟带蓝水,背负阆峰,山川灵秀,人文所钟。”这是对贤良祠的赞誉。贤良祠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闽南传统红砖建筑,占地6000多平方米,为三进四合院式。第二进祠堂为悬山式屋顶,宽深各3间,古朴典雅。厅堂内外环墙嵌有大理石镌刻,包括康熙皇帝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朱文公家训”等诗文。祠堂前门竖着一方雍正《谕祭文碑》石刻。祠堂后面有个藏书楼,被小山、花园和小桥流水所环抱,南面为临水轩、荷池等,山光水色,争相辉映,景致宜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李光地命其长子李钟伦建造一间家族书屋,因其地榕树数亩成荫,故名“榕村书屋”。李光地在世时,经常借用省亲之机,在此潜心研究理学,著书立说,定期讲学,吸引了魏延珍、蔡世远、王兰生当世名家前来听讲,给书屋留下了许多学林佳话,也让安溪一时文风大盛。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表彰李光地“冰霜之节操、辅政之忠勤、学问之博洽”,“卓然一代之完人”,雍正皇帝将其追祀于北京贤良祠,因此,“榕村书屋”也改称贤良祠。在贤良祠正门的牌匾上,仍然保留着“榕村”二字,系康熙朝榜眼王鸿绪所题。

历经3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以及“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贤良古祠破败倾颓,面临倒塌之虞。上世纪90年代末,安溪县侨亲李陆大先生捐资修葺,恢复了贤良祠以往的风采和韵味。在贤良祠的厅堂内,摆放着一尊李光地塑像,也是李陆大捐款铸造的。

如今,贤良祠整体环境幽雅,宛若苏杭园林,是一个陶冶情操、读书求索的好去处,同时也具有兴学育才、教化民众的功效,已成为湖头镇重文兴教的缩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同时瞻仰追思李光地及诸先贤之精神伟业。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