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风景里的海丝情缘 九日山:海丝起点 祈风胜迹

2015-05-29 08:01:5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城市的最有力佐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对于高仅百米的丰州九日山来说,最有名的“仙”无疑是第一代海神通远王。在泉州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宋元时期,这里供奉通远王的昭惠庙,每年两次吸引官方举办“冬遣舶、夏回舶”的祈风仪典,让商舶在海上往返安全畅行。每一次遣舶仪典后,浩浩荡荡的船队从山下的梁安古港出发,驶向泉州湾,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带往世界。从这个角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九日山则是“起点中的起点”。

原九日山摩崖石刻群文保所所长胡家其,潜心研究泉州历史文化,特别是海丝文化和九日山摩崖石刻已有27年。他告诉记者,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期已开发经济,但真正设立县治,是在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县治所在地正是今九日山所在的丰州镇。直到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在今泉州中心市区。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丰州一直是泉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闽南文化名副其实的发源地。

其间的南朝时期,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就挂锡南安丰州九日山延福寺,在这里把大乘《金刚经》从梵文翻译成中文,这是汉字《金刚经》的最早版本,延福寺也因此成为“中国南方佛教最早传入地”(北方为河南白马寺)。后来,拘那罗陀又从山下梁安古港“泛舶西引”,在泉州“海丝”史料中留下浓重一笔。

不过,之所以把九日山称作“起点中的起点”,还得从宋朝说起。史料表明,从宋代开始,泉州逐渐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但限于航海技术,彼时远洋帆船须靠季风才能长距离往返。为祈求顺风和航海安全,每年春夏秋冬之交,泉州府郡及市舶司的高级官员,都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通远王祠(又称昭惠庙)举行“冬遣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敬祭海神通远王,祈求赐予顺风。

胡家其说,祈风仪式在九日山举行,除了因为其所在地丰州长期是区域中心外,还因为这里当时是江海交汇处,周边茶瓷、绸缎、垄石等都在这里中转交易。最重要的是,九日山昭惠庙供奉民间尊崇的第一代海神通远王,祈风最为灵验。

自宋而清,九日山上共留下77方摩崖石刻,其中有13方是祈风石刻。这些石刻何人、何时、何地、何故、何事五要素齐全,仿佛是当年官方祈风留下的权威“时政报道”,成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证。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泉考察,在九日山上留下第78方石刻,再次呼应了泉州作为中国窗口,与世界开展友谊与和平对话的历史与现实。

2012年,泉州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九日山海丝遗迹正是泉州申报的核心所在。

□本报记者 孙灿芬 文/图

相关链接——九日山风景区

九日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2012年底,作为清源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获评国家5A级风景区,同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海丝史迹”)。

九日山“溪流演漾、峰峦映发、奥衍明秀、隐为一区”,栖隐儒释道多元文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两度登临讲学,创立九日山书院,并题山名。唐宋以来,秦君亭、石佛岩、金溪桥、通远王祠等三十六奇景胜迹,逐一形成,两宋遂为泉南游览及海舶祈风胜地,总计78方摩崖石刻演绎“山中无石不刻字”的特色。

门票:10元(9月10日后将提价为25元)。

交通:泉州市区6路、46路、602路公交可达,泉州往永春、安溪和南安诗山、洪濑方向客车途经。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