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安溪县充分调动市场资本参与,摸索出治理与开发同步,投入与产出并举的工作模式,获得国家水利部肯定。日前,在今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上,安溪作了典型发言 治理变开发 崩岗变园区 东南网6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试点效应唤醒水保自觉 小满时节,驱车穿梭在安溪县龙门镇榜寨片茶园水土流失治理点,满目皆绿,茶香袭人。 然而,在2013年以前,这片茶山却是另一番景象。“每逢雨天,山上的泥沙随雨水一起冲到附近的村庄中,村民意见很大。”茶山所属企业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荣溪回忆说,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使得茶树的病虫害高发,影响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013年,安溪县水保办争取上级100多万元治理启动经费,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投入750多万元,让该片区2500亩茶山成功变身“绿富美”。 在茶园山顶和四周营造水保生态林;在茶园道路两旁及空地种植香樟、杨梅、芒果;在茶园梯壁种植百喜草、爬地兰、黄花菜等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的植物护坡固土;整修水平梯田,形成外有埂、内有竹节沟的三保梯田;修建排水沟和蓄水池,做到遇涝能排、遇旱能蓄。 据安溪县水保办主任施悦忠介绍,短短几个月,茶园的蓄水、保土能力有了明显变化,“跑水、跑土、跑肥”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茶园生态平衡了,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投入少产量提高。据统计,化肥使用量减少一半,农药使用量减少80%,产量却提高了20%。对于规模化的茶企而言,更看重的还是由此带来的品质提升和品牌效应。据林荣溪介绍,茶叶品质每提升一个等级,将给茶企增加20%以上的经济效益。 看到这片茶园不断释放的积极效应,安溪县高建发茶叶有限公司、兴利茶厂等一批茶企主动跟进,对茶山进行全面治理。 按照生态茶园标准,高建发茶叶有限公司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建设了先进的水利循环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施,确保茶叶达到欧盟、美国、日本的有机认证标准。此外,指导与公司合作的农户按照生态标准进行生产。“这项工程先后投入了6000万元,虽然投资额大,但茶叶品质提高了,我们占领国际市场也更容易了。”该公司董事长高碰来说。 “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主动自觉建设生态茶园的茶企就多了,并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程。”施悦忠说,2012年以来,安溪县共引进2.35亿元民间资金投入涉及茶园、崩岗侵蚀的治理开发,并形成大户、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独立出资、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投资格局。 治理投入成为开发投入 “水土保持绝不能就流失谈治理,而是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治理后的功能与价值,让治理投入成为开发投入。”安溪县副县长王金章介绍说,本世纪初,安溪县就开始运用开发性治理的模式,尝试将对地理位置较好、交通方便的崩岗群或相对集中的崩岗侵蚀区,通过削坡治理,配套道路、排水沟等设施,整理、开发为工业用地。 日前,位于安溪县南翼新城开发区官桥镇内的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正在加紧建设。明年8月,将有第一批位于厦门湖里区的企业搬迁入住该园区。2013年,安溪县政府与泉州天地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确定将这片原本沟壑纵横的崩岗地整治成一片数百亩的平地,打造为工业用地。据该园区负责人陈志舟介绍,该园区按照工业化小城镇的标准进行建设,安溪县负责园区的道路、交通等主要基础设施和医疗、学校等生活配套的投入,泉州天地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厂房建设和招商引资。未来,这座经济合作园区将采取经济收益“五五分成”的合作模式,实现共赢。目前,已有6家来自户外休闲用品、窗帘吊具组件、高低压设备、箱包产品、建筑装修工程与医疗设备工程生产安装等行业的企业与园区正式签约。这6家企业总投资超过6亿元,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带来逾8000万元税收。 与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毗邻,同为崩岗侵蚀区打造的龙桥工业园是安溪首个由崩岗集中区整治的工业园区。该园区2004年正式投产后,先后有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旺旺食品、八马茶业等70多家大企业落户其中,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8亿元。 “将崩岗侵蚀区改造为工业用地,一方面治理了水土流失,防止崩岗侵蚀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又缓解了工业用地紧张的局面,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也能通过税收、经营等多种方式获得投资收益;一改往日大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就是花钱投入没有产出的误区。”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林捷说,近期,我省出台《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企业化运作的实施方案》,给予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更多的优惠措施,希望更多地区可以借鉴安溪经验,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性。 |
- 2015-04-01三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1万亩 安溪造就生态家园
- 2013-08-05福建安溪:多种模式治崩岗
- 2013-02-25生态的福音 安溪巧念“幸福经”崩岗变“金窝窝”
- 2012-06-05安溪龙门洋坑村昔日“跌死虎” 今朝“聚宝盆”
- 2012-04-13泉州政府拟投1.2亿元 立体治理水土流失3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