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在机关上班的周焜民有一次到惠安下乡,看到同学家中有一本苏东坡的《西楼帖》,说是文革时的“幸存物”,便爱不释手。那时,国家百业待兴,正式的出版物都很少,何况是古代著名书家的作品!老同学看他喜欢得不得了的样子,便随手赠送。周焜民如获至宝。甚至去装裱店观察默记裱褙过程和技术,双钩,填墨,自己在家里将《西楼帖》重排裱褙起来,每日观摩,如故人相对。 周焜民注重历代名帖,二王、颜真卿、何绍基、苏东坡、董其昌、柳公权等等。在文化饥荒的年月,能找到什么帖,他就临什么帖;而且还对乡土书家特别留心,吴鲁、林翀鹤、罗丹,也心摩手追,认为抵近学习,有亲切感。他戏称:“今天菜脯,明日豆干”,——对历代书家的广泛涉猎,一方面让周焜民奠定了扎实的书法根基,一方面博采众长,使他在驾驭各种书体方面显得得心应手。他觉得转益多师,不捐细流,不失为学习书法的一条途径。 也许还是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楷隶行草,对哪种书体的尝试,周焜民落笔的书风都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也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正大气象”,那就是遒劲、内敛、中定、刚强。 周焜民认为,书法不止于技巧,扎实的功夫是必要的,但是真正的“功夫”在书外。书家的人生阅历、学识涵养、思想情趣、怀抱境界等等,都在书法之中。中国书法还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与人文精神息息相关。 “今年94岁的泉州老书家陈祥耀先生,你要让他写个冠头联,他不用事先准备,无须查阅资料,当场信手拈来,一挥而就,行气布白,往往恰到好处。没有大半辈子的习帖,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是无法做到的,尽管他已高寿,但书法力透纸背,筋骨刚硬,中气十足。”周焜民向往如斯境地。 “民族英雄岳飞,一首满江红,气贯长虹,写来铁笔银钩,龙蛇飞舞;毛主席,一首《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笔底气势何等磅礴!”周焜民同样向往如斯“浩然正气”。 “郑孝胥(伪满洲国总理)的字,在拍卖会招摇过市,我想,凡记得八年抗战血史的国人,谁也不会挂他的字。”关于书法的价值取向,周焜民如斯说。 今年5月1日,由泉州市书协主办的《碑风书展》在威远楼举行,泉州各县区学魏碑习魏碑的书家作品首次集结展出。借此,周焜民想提倡的正是“正大刚强”的书风,向近年来书坛滋长的歪风邪气说“不”。 “这些年,乱象横生,所谓江湖书法,就像打拳卖膏药。葫芦里没有传统,却轻言创新,以丑为美,顾影自怜,不知何处是归程。”对于这些歪掉的所谓“创新”,周焜民总是一笑置之,“丑书就是丑书,悖离传统,如何创新?”文化艺术有美丑之别,文野之分,他认为人们有鉴别能力,书坛有自净能力,正确的文艺批评能够矫正时弊。 书法是绵延几千年形成的中华文化瑰宝,自有审美尺度和规律,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艺术中的诗。侮僈和随意颠覆千百年来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良传统和书风,是艺术的扭曲和悲哀。唯有扎根传统、依附传统的土壤,才能推陈出新,从中培植出富有新时代精神、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书法之花。周焜民便是这样的传统坚守者。 如今,只要有人问他:“我们怎么更快地学习书法?” 周焜民总是借著名书法家林散之的话来回答:“习帖临帖,横就是横,竖就是竖,一笔一划,老老实实。” 他认为,泱泱大国,文明之邦,书法自有其正大气象,相信书坛会响彻“正气歌”。 人物简介 周焜民,生于一九四五年,祖籍福建泉州,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曾任泉州晚报总编辑,泉州市委秘书长,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现为泉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