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小学生放学后也要参加“农业学大寨”,到田间挑土。
□早报记者刘波 胡彦明 通讯员 刘扬宇(图片由泉州市档案馆提供)
“老泉州,看得好亲切!”
昨日东南早报《泉摄汇》报道泉州市档案馆推出一组248张珍贵老照片的泉州影像展,并刊发泉州东西塔和部分反映城乡变迁的老照片,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有读者意犹未尽,直呼看得不过瘾。为此《泉摄汇》今天再整理选登一组老照片,和大家共同见证那个年代的泉州社会风貌。
在这组老照片中,有10多张反映民兵巡逻、训练的场景,并以女民兵居多。“农业学大寨”期间,泉州郊区女民兵一边扛枪一边读报,可谓亦农亦文亦兵。泉州市档案馆编研科科长周翔介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爱红妆爱武装”和“铁姑娘”成为社会对女性审美的一种标准,一身绿军装、绿军帽、军用腰带、军用挎包,还有军用水壶、军鞋,再加上一副红袖章,就成了当时最正统、最革命的服饰。如今六七十岁的虫寻埔阿姨,在那个年代也曾持枪在海岸线巡逻呢!
童年时代你在玩什么?在此次展出的老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记录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儿童游行场面,如《儿童化妆游行》记录一群稚嫩的孩子,高举紧握的小拳头,喊着“批林批孔”的口号。据周翔介绍,那个年代的孩子经常参加这种政治活动,喊的口号其实连他们自己也不懂,幸运的是,这一幕已成为历史。
此外,一组反映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交通工具的老照片,也引发人们的无限感慨。早年交通工具匮乏,泉州人出行多靠自行车、马车,搭乘拖拉机也成为时髦,如今路上的拖拉机几近绝迹,豪华小汽车已出入寻常百姓家,欢天喜地搭乘拖拉机的一幕成了两三代人的集体记忆。
记者从市档案馆了解到,此次《泉州珍贵老照片展》将持续半年。市民前往参观前,可提前与泉州市档案馆预约,以便馆方安排讲解服务。联系电话22390890,地点在泉州鲤城区庄府巷鲤城区政府大院内。
那时理的锅盖头,如今又流行起来了。
小朋友也要参加“批林批孔”,喊他们根本搞不懂的口号。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现场
上世纪80年代,乡下的手扶拖拉机经常人货混装,满满一车人欢天喜地进城去。
上世纪70年代,蟳埔知青一边织网一边接受再教育,好一幅“网上聊天”的画面。
1960年3月,惠女水库建设者在水库大坝一侧合照。
蟳埔女民兵一边劳动,一边持枪守护海岸线。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民兵在泉州郊区参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