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全面调查海蚀地貌景观 发掘跨越万年的美
2015-07-03 09:32:26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泉州市首次专业、全面调查海蚀地貌景观,海岸线上的众多海蚀美景震撼人心;海蚀景观藏在深闺人未识,保护有待加强;海蚀滨海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海蚀调查 发掘跨越万年的美

泉州市首次专业、全面调查海蚀地貌景观,海岸线上的众多海蚀美景震撼人心;海蚀景观藏在深闺人未识,保护有待加强;海蚀滨海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晋江海蚀地貌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 (朱建成 摄)

本报讯(记者 张沼婢)电影《史前一万年》是否引起了你对远古时代的无限幻想?近日,记者从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了解到,地质大队专家在泉州海岸带调查中,发现了数处风景独特的海蚀地貌景观。这是泉州市首次对海蚀景观进行全面、专业调查,该发现对于泉州本土地质研究及未来的滨海生态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海岸带变迁调查是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承担的泉州城市地质调查的专题工作之一,是城市地质调查的一个重要调查研究成果,目的是查明泉州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地质结构及临港工程建设对海岸线变迁的作用。海蚀地貌景观是近期完成的一个调查研究成果。通过地面调查,调查人员在张坂镇玉山村、涂寨镇山尾村、崇武大岞山一带,分别于30米、60米、105米等3个不同海拔发现了明显古海蚀地貌,这些景观神秘而奇特,值得挖掘其魅力。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些独特的海蚀地貌景观栩栩如生,在形成过程中,岩石经过海浪的侵蚀,逐渐变成了像蘑菇、狼狗等形状千奇百怪的石群,同时还形成了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等自然奇观。

据了解,海蚀是海水对于海岸线陆地的侵蚀形成的一种自然作用。一般的海蚀通常伴随着潮汐,周期性的潮汐引起海水向陆地水平流动,进而对陆地边缘产生侵蚀作用,而其中又以波浪的侵蚀力最大。前冲的波浪进入陆地,而后退的波浪挟带砂砾磨蚀海岸。通常,海蚀发生在岩岸地形,海岸的岩壁受到海水作用,外侧的岩体被海浪切断,进而剥落而形成海蚀景观。海蚀侵袭的海岸一般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海岸线地形,常见的如:海崖、海蚀凹璧、海蚀洞、海蚀门、海蚀柱等,如遇地形抬升,还会形成海阶等海岸地形。

凡是基岩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蚀地貌,只存在发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区别。海蚀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旅游价值,但是,有些地方的海蚀地貌景观正在或已经遭到了破坏。有专家表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海岸地质地貌如不留心实行保护,还将不断被人为破坏。

地质专家建议,这些地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跨越了千万年的历史,一旦毁掉不可能再生。应该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契机,对海蚀景观进行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奇特的海蚀地貌景观未来可用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可以建设成各种地质景观公园,让人们进一步在生态旅游实践中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海蚀遗址见证沧海桑田

古海岸岛礁,在波浪侵蚀的作用下形成。山上的石蛋地貌,是前期海水及后期海风沿着两组净垂直的截立面风化而成的。

□本报记者 张沼婢/文 记者 林劲峰 通讯员 朱建成/图

海蚀遗址见证了泉州沧海桑田的变迁,也见证了无数扬帆出海航行者在泉州落地生根的历史。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一座海边屹立的丘陵,让疲惫的航行者们在这里靠岸。逐渐地,这里成了他们的“根”,无论扬帆起航走到哪里,他们终究要回到“根”的地方。

海蚀“新大陆”蔚为壮观

临海巨石陡峭,地貌奇特,海蚀发育典型,奇岩怪石林立,蔚为壮观,让人惊喜、赞叹不已。泉州海岸线上的海蚀地貌,可谓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幻化出的雕塑群。

泉州市海岸线曲折,原来总长度为541公里。经调查,近年由于人工围海造地,岸线截弯取直,整个海岸线从北与莆田交界到南与漳州交界,海岸线实际长度已有所缩短(为471公里)。在这段海岸带中,基岩海岸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奇特的海蚀地貌景观。但这些海蚀地貌景观,如果人们平常不留意的话,往往会将其忽视。

记者和闽东南地质大队专家一起探寻台商投资区张坂镇浮山岛,泉港南埔镇下朱村,惠安崇武的大岞山、东山,晋江金井等地的海蚀地貌,领略泉州海蚀奇观。每到一处,犹如发现“新大陆”。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岩石被海水天然蚀刻形成“蘑菇状”、“汉堡状”、“老人状”等各类奇岩怪石景观,惟妙惟肖,观之心醉。

“这几处是我们在泉州海岸带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比较具有代表性、有观赏价值、可用于旅游资源开发的海岸带海蚀地貌景观。”闽东南地质大队地环所副所长朱建成说。在半年多时间内闽东南地质大队工作人员艰难寻找,沿着泉州海岸带走了800多公里路,实地调查了1000多个点,发现了位于泉州惠安崇武一带高于现代海岸的独特地貌景观,是明显的古海蚀地貌。该调查也是福建有史以来对泉州海蚀地貌景观所做的最为系统、专业的一次专项调查。

在古海水海风沿着石头的截立面风化侵蚀下,花岗岩形成“直插云霄”的壮观场景。

海蚀遗址见证海陆变迁

闽东南地质大队地环所所长王仕彬介绍,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时代,全球地壳板块运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在福建长乐到广东南澳一带形成断裂带。地表花岗岩由于受外力挤压,表面形成各种带有观赏性的纹理。

王仕彬说,在新近的几万年内,泉州、晋江平原沿海一带多为基岩海岸,拥有良好的水利条件,易形成海洋性淤泥堆积。后期由于整个闽江口以北地势沉降、闽江口以南地势抬升,泉州地区地势整体间歇性抬升,在海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共同影响下,海岸产生了相对的上升运动,并在海岸不同高度上留下了海洋作用的痕迹。海岸的岩壁受到海水作用,在波浪经年累月对岩岸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下,海蚀地貌逐渐形成。

张坂镇的浮山岛、南埔镇下朱村及崇武大岞山、东山的海蚀地貌遗址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晋江金井科任的红墙地质景观则是第四纪更新纪以来留下的地质遗址。穿越千万年,这几处基岩海岸地带山体逼岸,岬湾相间,岸线曲折,在波浪的作用下,海蚀地貌发育完整,形成各种形态丰富、多姿多彩的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等海蚀地貌景观。

观沧海,昔日可能是桑田。看海蚀,可观地球和生命演化过程。80万至50万年前,泉州沿海已有人类活动迹象。距今约15000至23000年前,是规模最为宏大的冰期,被称为末次冰期。18000年前,正值冰期最高峰,全球气温平均下降12℃,由于蒸发慢、雨量减少,海平面下降的幅度最大达140米。海水深度平均仅有40米的台湾海峡,此时必然大部分暴露于海平面之上。那时的台湾海峡,东有高高屹立的台湾中央山脉,西有不断隆起、阻挡寒风的闽浙山地。夹于其中状如盆地的台湾海峡,气候宜人,成为人类和动、植物新的乐土和家园。

然而,这片乐园最终也成为动物们的归身之处。末次冰期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结束,随着间冰期的到来,地球气候逐渐回升,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慢慢上升,最终台湾海峡形成。桑田变沧海,经历上万年的变化,海峡内动物的骨骼成为化石,岩壁则成为海蚀地貌。

花岗闪长岩在侵蚀风化下形成洋葱石

海岸地貌保护不容忽视

目前,这些独特的自然地貌景观还未被开发,对海蚀地貌的调查为地质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被海岸上独特的地质现象所折服的同时,朱建成也有自己的担忧。

“遗憾的是,有些地方的地貌景观还是遭到了破坏,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海岸地质地貌不断被人为‘侵蚀’和破坏。这些地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跨越了千万年的历史,一旦毁掉几乎不可能再生了。部分海蚀地貌现状不容乐观,急需进行相应的管理和保护。” 朱建成说。

记者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了海蚀地貌被“人蚀”现象。在惠安大岞有一处古海岸岛礁,山上的石蛋地貌是前期海水及后期海风,沿着两组净垂直的截立面风化而成,是难得的地质景观。但是,随着村庄向海蚀景观延伸,现代的建筑也正在海蚀周边拔地而起,严重侵蚀着海蚀地貌。另外,有些海蚀洞穴内已经被用来存放木料等物品,面临一些人为破坏。

人文社科学者朱学群认为,目前,泉州市对史前泉州了解得比较少,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这种状况有所改变。1998年底起,石狮和台湾澎湖陆续从台湾海峡打捞起古生物化石,述说出地质时期更新世末次冰期时,台湾海峡与福建相连。2002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等人,在晋江深沪考古发现,距今80万至50万年前,泉州沿海就有古人类聚居生息。随着海蚀调查的结束,相信了解史前泉州又多了一个新的渠道。特殊年代形成的海蚀景观,隐藏着很多自然界奥秘,应当好好保护,以便深入研究。

泉州古代是“东方第一大港”,就是因为有优良的海港条件。朱学群建议,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海丝起点城市,泉州可以把分布在泉州各地的海蚀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丰富“海丝”内涵,这样有利于海蚀景观保护。同时,作为沿海城市,将海蚀景观的保护和宣传结合起来,也可作为海平面上升的例证,警示世人防范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

在古海波的作用下,花岗岩会形成不规则表面。这块花岗岩就如同一位老人。

滨海旅游迎来新商机

泉州海蚀地貌的“古、独、奇、灵”,能让市民感受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这也给滨海旅游带来新商机。

“一些未受到强烈的改变或破坏的海蚀地貌景观,观赏和研究价值较高,旅游开发潜力还是非常大的。”朱建成认为,奇特的海蚀地貌景观未来可用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建设地质景观公园,这些独特的地质现象对旅游者特别是青少年增加地质知识都是良好的素材,可以让人们进一步在生态旅游实践中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切实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使这份宝贵的财富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海蚀景观,或是展现泉州旅游形象的另一个窗口。”泉州市旅游局副局长苏悦说,依托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海蚀地貌可以开发成滨海生态旅游场所重要的景观,并通过整合沿岸资源,让海蚀地貌成为滨海旅游的一个亮点,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层次和品位的旅游体验。

苏悦认为,目前,这些海蚀景观有些位于旅游景区内,有些则不在景区范围。开发海蚀景观,除了景观本身有没有吸引力外,还要考虑安全因素。在市民对海蚀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情况下,先保护好这些旅游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专家认为,要保护海蚀遗迹,首先要制定地质遗迹的保护办法,制止破坏地质遗迹的行为;其次,要尽快成立地质遗迹保护的组织机构,全面管理和保护地质遗迹。另外,可以考虑在海蚀资源丰富地区建立地质公园,开发利用是保护地质遗迹最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途径。通过地质公园建设,地质结构、生态环境、地貌审美、历史文化都能得到兼顾,也可帮助当地发展旅游资源。

相关链接

全球海蚀奇观

全球各地的基岩海岸遍布各类巧夺天工的海蚀奇异景观。世界著名的海蚀奇观“十二门徒石”是澳大利亚的地标性景观之一,经过千年的海浪和海风的洗礼,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雕凿成酷似人面而且表情迥异的12块岩石。台湾野柳的海蚀地貌也十分特别,众多的蘑菇形的奇石布满了海滨,成为自然奇观。位于辽宁省营口盖州市团山镇“北海”的岩石被海水天然雕刻成各种形状,这也是中国唯一的有18亿年历史的海蚀地貌景观。福建平潭被称“海蚀地貌甲天下”,这里有着举世无双的“天下奇观”——石牌洋。

海岸线变迁,使得现在的村庄建在原古代海岸的礁石边上。

古代海岸海水冲刷在石头上留下阶梯状的印迹

多组伟晶岩在海浪侵蚀作用下崩塌形成“双层肉”地貌景观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