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遗存——泉州清净寺 东南网7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林剑波 文/图)宋代泉州人谢履写过一首《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首诗指出泉州人多地少,这才出海讨生活,成了“讨海人”。“北风出洋南风归”,当冬季刮来北风的时候,泉州人就驾船出海,带着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航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当夏季的南风吹来时,他们又顺风满载而归。 如今,作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人紧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所赋予的历史性机遇,继续以“爱拼敢赢”的时代精神,发掘自身优势,先行先试,誓要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排头兵。 积淀“海丝”文化 “历史上,这里濒临泉州古港区,是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的地方。”近日,在九日山风景区,原南安市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告诉记者,“由于古代船舶是靠风航行的,所以每当出航时,泉州地方官都要到此举行典礼,向山上的海神通远王祈求一帆风顺。” 九日山地处南安市丰州镇,距离泉州市区约7公里,目前是国家5A级景区清源山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者,这座山上还保留着10方历代祈风石刻。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来到九日山,留下了一方中英文石刻,其中的中文部分这样写着: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典礼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泉州至今存有大量“海丝”文化遗存,包括清净寺、开元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18处“海丝”申遗考察点。 史料记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往来。在从事海上货物贸易的同时,泉州还向外输出茶文化、陶瓷文化、丝绸文化,并向内引入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域外文化,糅合成光辉绚烂的“海丝”文化。有了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铺垫,泉州才扛得起“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东亚文化之都”等国际头衔。 在泉州丰富多彩的“海丝”文化中,外来宗教文化尤为灿烂夺目。数据显示,泉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众多海外宗教珍稀历史遗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这里展示着200多方伊斯兰教、景教等宗教石刻,多是宋元时期的。“馆内有一方碑刻,其主人是当时罗马教皇派到东方的一个传教士。在碑刻出土时,还有一封信件,这封信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各类宗教在泉州和谐共处的细节,为后人还原了泉州多元文化的历史镜头。”馆长丁毓玲说。 |
- 2015-06-29东盟九国媒体记者实地走访 感受泉州海丝魅力
- 2015-06-28“中国福建周”泉州团东盟行:海丝起点充满投资魅力
- 2015-06-16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十大行动计划 共计200个项目
- 2015-06-01海陆丝路起点对话 西安网友三天两夜细品泉州魅力
- 2015-05-25国内外青年专家齐聚泉州师院研讨“海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