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洛阳桥老照片,桥两旁是大面积的牡蛎田
东南网7月1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刘淑清 吴月芳 谢向明)你知道一百多年前的洛阳桥长啥样吗?在海外知名老照片图库中,一张拍摄于19世纪的照片,记录了洛阳桥百余年前的旧风貌。照片中洛阳桥两旁是大面积的牡蛎田,还有历经沧桑的一座牌坊,与现在的景观有较大的区别。
这张老照片,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部的林瀚,昨日浏览海外知名老图片库时发现的,这是他目前所见到的,记录洛阳桥影像最早的照片。林瀚说,从图片编号上看,照片原件应该收录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图书馆中。其英文介绍中,标注了古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拍摄时间大概是1870年至1890年间。
上世纪30年代的洛阳桥 (吴彰敬 摄)
海外知名图片库
惊现洛阳桥古貌
照片左下方有一座牌坊,牌坊前方是一个类似于门洞的构造,其旁侧围墙有些破败不堪。远处是绵延的山丘,退潮后的江面上,停泊着十几艘渔船,并露出大面积的牡蛎田。如此景象,与如今的洛阳桥大不相同。
和洛阳桥打了数十年交道的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说,从照片上看,作者应该是站在洛阳桥西北方向拍摄的。牌坊所在位置位于桥北,从造型和模糊不清的匾额上看,应该是座节孝牌坊。前方破败的建筑,类似于现在的渡头管理站点。桥体两侧的小石塔,现在被调整到了桥头,中部的中亭和船型桥墩,依然隐约可见。“可惜现在已看不见这么大片的牡蛎田了。”
从她所了解的资料上看,洛阳桥从建造完成至今,经历过多次整修。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明朝宣德六年(1431年),由于河床淤积等原因,洛阳江水位上涨,涨潮时江水会漫过桥面,影响通行,池店人李俊育便出资对石桥进行改造,增高了桥面。民国年间,为方便汽车通行,桥上加筑了钢筋水泥,桥北的牌坊,大概就是那时被拆掉的。直至上世纪80年代,洛阳江上游修建了324国道,洛阳桥的交通功能便渐渐弱化,洛阳桥也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斥资重修,去掉了钢筋水泥,恢复了洛阳古桥的石桥原貌。1996年修复之后,洛阳桥基本上就保持了现在的风貌。
对于这张老照片,林瀚认为,它保留了一百多年前洛阳桥的历史面貌和细节,可为泉州学研究提供更多原始资料。
上世纪40年代的洛阳桥 (吴彰敬 摄)
五代人为桥留影
保存家族共同记忆
身为摄影爱好者,家住洛阳桥附近的吴其萃向记者说起他们家五代人为洛阳桥拍照的故事,时间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到这两年。
上世纪30年代,其祖父吴彰敬闲暇时就扛着巨大的照相机,架着三脚架,从桥北拍摄洛阳桥。到了上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被炸毁的洛阳桥修复后,吴彰敬又拍了一张,来与先前进行对比。照片中还能清楚地看到古桥整修后,增加了护栏和许多高大的电线杆。
第二代相馆接班人吴振东,即吴其萃的父亲,在上世纪60年代也曾为家门前的这座古桥留影。当时修砌的堤岸还在,洛阳江上的水还丰盈,许多小船停靠在岸边。第三代吴其萃、吴其魁兄弟,还有他们的儿子、孙子都曾为洛阳桥拍照,也留在了家族纪念相册之中。
吴其萃回忆说,小时候的洛阳桥下没有红树林,也不像现在一样四周被高楼包围。他和小伙伴们会在桥下拾海螺、捉小螃蟹、打捞浒苔(一种水藻)。洛阳桥已成为吴家数代人的共同记忆,从未远离他们的视线,即使是现在。
上世纪60年代的洛阳桥(吴振东 摄)
上世纪80年代的洛阳桥 (吴其萃 摄)
海都报记者昨日拍摄的洛阳桥,近处不再是牡蛎田而是红树林,远处多了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