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开国大典军乐队总指挥罗浪病逝 探访罗浪在德化的催泪往事

2015-07-15 08:13:38 徐锡思 吴月芳 田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罗杰与罗浪于1993年合影

73岁时最后一次回家

“1953年,我大哥第一次回德化,我根本不知道。后来发现二哥不见了,才知道被大哥带走,去北京念高中了。”罗杰掰着指头算,自他出生到现在,罗浪回德化共有五次。

最后一次在德化相聚是在1993年,当时罗浪已经73岁,罗杰只有42岁。正当壮年的他,听到大哥的那句话,仿佛刻在心里:“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路太远了,坐车实在辛苦,人年纪大了扛不住啊!”

罗杰曾经有很多照片和信件,但最近几次搬家,逐渐遗失,留下来的都成了宝贝。其中,仅剩的一张合影,就是罗浪最后一次回德化时拍的,当时罗浪已经白发苍苍,罗杰头发乌黑正当壮年。

此后多年,罗杰的嗓子因生病变得异常沙哑,而大哥的听力越来越差,兄弟俩连电话都很少打,“哑巴给聋子打电话,就是听个腔调!想想好心酸,也就几乎不打了!”

十字电报圆弟弟军人梦

其实,小时候的罗杰,并不知道大哥罗浪“有多厉害”,但从一个细节发现了大哥一直都是军人:政府慰问军属,每年都有人来,而且来的都是领导!

1966年,罗杰作为晋江地区选拔的第二批革命师生赴京代表,第一次来到北京,也第一次到了大哥罗浪在北京的家。当时他有点惊呆了:大哥的第四个孩子罗京,跟他同岁,却要喊他叔叔!遗憾的是,因为要参加各种训练和纪律要求,罗杰没能在大哥家过夜,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礼物:罗京送给他一枚毛主席像章!

军人的梦想在内心生根、发芽,但遭到现实无情却有理的打击:1969年,罗杰报名参军,各项条件都符合,只有一项,家中仅有他一个孩子在照顾老父亲,他去参军了,老人谁照顾?到了1970年征兵前,罗杰第一次写信向大哥罗浪求助,在征兵期限截止前收到了加急电报,连同标点,罗浪回复了十个字:“可参军,父生活另安排”。解决了后顾之忧,让罗杰顺利过关,穿上绿军装。

每月寄20元坚持了30年

在部队,罗杰是文化教员,退伍后到德化一中当老师,这期间得到大哥的帮助,却是后来才明白的:身居高位的罗浪,其实生活极其节俭,因为他要养的是一大家子,北京的一大家子和德化的一大家子。

“从1949年开始,他就每个月坚持往家里寄20元,一直坚持到1980年父亲去世。名义上,是赡养父辈,但实际上却成为我们最大的经济来源!”罗杰说,这段时间的20元,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他不清楚,因为没有单独经手或花过这么多钱;但是,后来才知道,罗浪的工资是240多元,家里有七个孩子,德化还有父亲、兄妹,十几个人都花这笔工资。

节俭是老一辈的传统作风,但即使亲身体会,也难以描述到位。“我跟他写信,也学了一个节俭的办法,坚持到现在。”罗杰发现,有时候罗浪写来的信封,是旧信封拆开,反面粘起来,当做新的来用;他也用这个办法回信了,罗浪下一封信就非常高兴,还表扬他,“他说这种好习惯要养成不容易,要坚持,不能浪费人民的一针一线。”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