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重奖状元是与非:点到为止 别让奖励成为包袱

2015-07-21 08:09:48 徐锡思 苏桐轩 刘淑清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点到为止 别让奖励成为包袱

泉州市委党校副教授陈莲凤认为,“奖励状元是对教育的重视,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发展,这是一股正能量。泉州有奖教奖学的传统,特色也很明显,视野可以更开阔一些。”如果把重奖状元放在大慈善领域,还有很多方面大有可为。

“泉州的善款,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的侨捐是主力。去年全市共接受侨捐5.24亿元,其中3.64亿元投向文化教育领域,占比近70%。”陈莲凤分析,自1979年以来,全市的侨捐总额有103亿元,过去3年都突破5亿元,大头用于文化教育,而且带动了泉州本地企业家捐资助学、奖教奖学,“外出奋斗的华侨,更知道教育的重要”。

据泉州市慈善总会统计,自2010年至2014年,奖助学各个项目共计投入890.26万元。而最早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泉州贤銮福利基金会,特设了“贤銮奖”,用以奖优、奖学。“贤銮奖”颁奖27年来,奖励人数达9687人次,发放奖、助学金和社会福利金达15461425元。今年的“贤銮奖”初定于8月中旬颁奖,预计有近千名优秀学生可享此福利。

在陈莲凤看来,重奖“状元”在泉州有着地域特色,“华侨多,民企多,因此资金来源就多,各种奖学金也就多”。她说,早些年很多村、镇的奖学金,带有很强的宗族或地域色彩,如只奖励同姓本家或同一个地方的孩子,即便他们不是省、市、县第一名,但在村、镇或宗族是第一,重奖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不过,这些年来慢慢有所改变,奖励范围扩大了。

“泉州的一些企业家都是草根创业,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后辈,都很重视。”陈莲凤说,对状元的奖励还可以持续到就业、创业,有资金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落到实处,这种“重奖”,对社会也才更有意义。

2014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3921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0%的受访者确认自己身边有过重奖高考状元的事例,68.3%的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61.6%的受访者认为地方政府奖励高考状元是把“状元”当成地方政绩。

重奖高考状元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40.5%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学习功利化,21.1%的受访者认为会使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被强化,14.1%的受访者认为会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13.9%的受访者认为不利于培养考生健康良好的心态。

而在本土几位学者看来,重奖状元应点到为止,不要让奖励成为状元的包袱,最后导致“伤仲永”的悲剧。

过多关注,可能成为包袱

吴痕(福建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高级心理咨询师)

状元,是学子们刻苦学习、勤奋付出的结果,称谓本身是一种肯定与褒奖。我们需要鼓励这种精神,引导积极学习、拼搏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适当的经济奖励与关注无可厚非。但不鼓励企业或其他机构借用“状元”的名气实现营销或广告目的。

分数不能代表一切,状元不是终点、更不代表成功。状元们还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正确引导,让他们正确面对这份殊荣,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过度的物质奖励,将扭曲教育本身的目的,形成“为分数而读书、为金钱而读书”的价值观,将变成社会的悲剧。

过多的关注与抬举,会让人迷失自己,可能导致状元们看重甚至依赖身上的光环,背上沉重的包袱。

状元不会永远是状元,社会不可能永远关注自己,一个人对光环过多的依赖会让其他能力弱化、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光环消退,过大的落差很容易让其产生焦虑、抑郁等适应不良症状,严重者进而自暴自弃,最终倒在了状元的光环之中,有很多这样的状元变成了平庸之辈,如仲永之鉴,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得不偿失之举。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