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重奖状元是与非:点到为止 别让奖励成为包袱

2015-07-21 08:09:48 徐锡思 苏桐轩 刘淑清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点到为止,重在荣誉

林升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民进会员)

商家利用热点事件来炒作,达到提高知名度等目标,无可厚非。但建议把重金分解,发“红包”给一群上进的年轻学子,获得的口碑将更佳。

问题在于:奖励标准单一化,只看分数;分配悬殊化,状元重奖,其他优秀考生缺乏关注。这是一种畸形的、非理性的奖励方式。第一名可以奖励几十上百万,第二名可能连10万都没有,第8、第9名可能完全没人关注。这样的社会导向很容易让人以为,一战成名以后可以不用努力。

西方高校教育的奖励政策,是将手里的资金尽可能撒向更多优秀的人。最优秀的可能给5万,第二给4.5万,第三给4万……层级差别不大,关键是荣誉。在他们,你考100分,他考95分、90分,没什么差别。他们更看重你有没有做过义工,在社会上有没有帮过人。高考只是划分一个分数底线。底线之上,看重的是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只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来进行奖励,不利于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所有的资源并非都集中在状元身上,社会资源比较平均地分配给一群上进的人。

我在美国访学期间,看到教会会奖励一些考上大学的学生,不是什么状元。奖品可能是手机,或是一条围巾,主要是一个荣誉,没有其他意义。代表他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取得了成果,大家给他一个祝福,仅此而已。国内这种重金奖励,对状元个人,乃至整个教育,都不是一件好事。很多神童因此放弃努力,变成凡人。最近,微信上流传某研究机构对30年来千余名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发现多数都没能续写辉煌,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些时代的宠儿,是如何走下神坛,值得我们深思。也许在当初的造神运动中,也有我们的一份,而最终高处不胜寒,盛名之下,这些花儿也早早凋谢了。

捧得太高,可能变“伤仲永”

朱东亮(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状元经济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商家炒作、媒体的介入。凡是社会关注的东西,都有商业市场价值。为吸引公众,状元就被商家、社会消费了。另一方面,现在社会缺乏英雄,家长都希望看看别人小孩成功的经验是什么,都想着去学。

社会过度商业化本身并不值得宣导。我们应该更关注这些状元本身能否客观地看待这种现象。他们毕竟都只是高中生,刚考上大学,并不了解这些“消费”可能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不利,“社会关注”对他们可能造成伤害。

“状元”到底有多少能成才,家长都要注意摆正心态,一下被捧高,对他们的成长不一定有利,就像《伤仲永》一样。状元自己也要用平和的心态看这种现象,不要被社会追捧了就飘飘然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功,被炒作消费也会带来一些代价,以后还要看自己的努力。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