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三年时间走访调研,自费为350多座古民居、1800多棵古树进行定位测量,提出资料达1米多厚的古镇规划,这一切是为了永春岵山的闽南文化鲜活而自然地延续,展现“活态的乡愁”
【永春岵山】清华教授倾力保护家乡古镇
在李晓晨勾勒的古镇未来蓝图中,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应鲜活地延续下去。
本报讯 (记者 黄宝阳 王金沛/文 陈晓东/图)七月,永春南部的小镇岵山,红彤彤的荔枝压满枝头。带着草帽,一身长衫长裤的李晓晨,随性地与一群地道的老农民坐在荔枝树下,与他们吃茶话仙,在乡土岵山,这位清华大学教授融入得没有一丝违和感。
现年53岁的李晓晨,祖籍岵山,30岁时便受聘为清华大学的教授。2008年偶然的一次返乡,让他真正意识到故乡之美:古厝、古树、古寨、古寺、古街等承载千年集体记忆的物件,仍完好保存;天公生、请火等岁时节令民俗,订婚、哭嫁、过炉头、踢轿帘等独特的人生礼数,如今仍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延续着。有别于国内许多静态陈列式景区的刻意与生硬,在这里,古老的物件并非以孤单、死寂的方式存在,而是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相伴相守,是一座鲜活、自然、生动的闽南文化生态博物馆。
当时,岵山作为永春大县城发展的一部分即将纳入改造,许多有价值的古厝、古树牵涉其中。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镇,参与过丽江古城规划保护以及天津新区滨海航母主题公园设计的李晓晨主动请缨,提出为古镇重新做规划设计。
对闽南文化并不熟悉的他,花费几万元购买书籍,利用半年的时间恶补闽南文化,并循着书中的线索,找到许多闽南文化名家及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建筑、文化界专家,一起探索岵山规划保护思路。他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踏访、调研,收集资料,做评估。他请来当地摄影师,拍摄了1万多张精美的图片,并自费邀请厦门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专业的师生,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测量、勘察。
2012年7月,他提供了一份一米多厚的规划方案,其中精确定位着350多座古民居及1800多棵百年以上的荔枝树,这份方案兼具古镇保护与长远发展。
最初,当地农民、个别工作人员都对他抱着怀疑的态度:折腾半天还不是想搞个名目,先圈一块地,最后搞房地产赚钱?
了解他为人及初衷的亲友,也善意地提醒他三思而行。但他只有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只问值不值得。”
他自费500多万元成立一家公司,着手开展古镇修缮保护。他带着各路专家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古厝、古街,风雨无阻,天天穿行在田间地头。当周边的环境一天天干净起来,破败的古厝修整后焕发新机,河流变得更清澈、街市变得更整齐,他的初心逐渐被了解,当地的农民们从不解到支持,工作人员也从质疑到主动开展工作,连远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也受到感召,出资重新修缮祖厝……
2012年,岵山镇的茂霞村、塘溪村、铺上村、铺下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迄今为止,全国有2500个,泉州仅10个,岵山就占了4个。2014年,岵山镇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中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区域,北溪村则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目前,岵山镇正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岵山获得这些荣誉,李教授居功至伟。”岵山镇党委书记周伯祥说。
而李晓晨关于故园的梦想才刚刚开始,如今,他正配合当地政府进一步优化岵山的自然环境,充分挖掘岵山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良性发展旅游产业,把岵山建成闽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示范基地,成为海内外乡亲的乡愁寄托。
“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种着四季桂”、“不辞长做岵山人”,朋友们惊讶地发现,一口京片子、仍然听不懂闽南话的李晓晨,如今口头禅是“我们这儿”,朋友圈里发的全是晒家乡的帖子。
就像岵山的古宅都有一颗百年荔枝树守护一样,李晓晨也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古镇,守护着一份乡愁。
如何将岵山保护好、发展好,是李晓晨6年来不断思考的课题。
□本报记者 黄宝阳/文 陈晓东/图
小镇上来了位清华教授
2008年10月,岵山镇新建的骨灰安息堂,有人一口气买了6个牌位,这一行为引起了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注意,他们找到这个“乡贤”,希望他能为在建的老人院捐款。
令他们讶异的是,这位“乡贤”竟是祖籍岵山的清华大学历史教授李晓晨。李晓晨的父亲出生在岵山镇塘溪村,年少时远赴新加坡留学,抗战时期回国赴延安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北京工作,随后便在北京成家立业,他先后生下一女一子,儿子便是李晓晨。
李晓晨出生于1962年,自幼聪慧,成绩优异,大学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期间,他便在科技史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科研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并发表了诸多科技史的研究文章,因为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本科毕业后,他获得了留校资格,在清华大学的思想文化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科技史。工作期间,他又攻读完该校的历史博士学位。
1988年,年仅26岁的李晓晨,被破格聘任为清华大学的副教授;1992年,30岁那年,他成为清华大学教授。不久后,他被调往国家科委工作。1995年,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厌倦了在体制内按部就班生活的李晓晨,和几位学术界的朋友一起辞职下海经商创业。
2007年,在商海沉浮十余年后,他萌生退意,希望重回学术界。当年,他重新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李晓晨杭州籍的母亲1987年因病去世,父亲如今仍健在,已96岁高龄。无论走多远,故园一直在老父亲的心中,随着年岁的递增,反而越来越近,年迈的他多次提出,将来他百年之后,想回永春老家,父亲希望他先将母亲的骨灰送回老家。因此,才有他的岵山之行。
镇党委书记、镇长特地找到他,希望带他到镇里转一转,对家乡有进一步了解。在他们的带领下,李晓晨在傍晚时分到镇里转了转,夜幕中的古镇如此静美宁谧,匆匆一瞥令人意犹未尽。“我很快会再回来”,离开前他留下了这句话。
岵山古大厝背山临田,自然装点在山水间,美得像画。(岵山供图)
与故园再见钟情
一个月后,李晓晨再次来到岵山,这次还带来几位学术界的朋友。他决定花一些时间,好好认识自己的家乡。
从小,他只知道,自己的老家叫“岵山”。此前的四十多年,他陪父母回来探亲仅七八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无非就是回古厝看看,跟亲戚们见见面,吃顿饭便离开。他听不懂闽南话,更不会说,对于闽南文化也没有什么概念,更谈不上身份认同,老家对他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个标签。
在远山、蓝天、白云的自然幕布下,岵山古镇隐藏在葱郁的园林中,荔红稻香,悠远、美好、宁静。除了自然景观令人沉醉,走访后,作为历史教授的李晓晨惊讶地发现,在这里,人们依山造房,傍水植树,从建筑到植被,都遵循着一种特有的规律,每一座遗留下的古屋旁,都有一棵百年荔枝树默默守护着。岵山现有百年以上的荔枝树1800多棵,200年以上的380多棵。
岵山至今保存着从明代至现代的闽南传统民居350多座,保存完好的有80多座。有飞檐翘角的闽南古厝,有中西合璧的西洋大厝,有华侨骑楼式建筑,还有被称为“闽南传统建筑技艺绝唱”的福兴堂。
初见倾心,再见钟情。越了解,越深入,他就发现自己越爱这片土地。宋代遗留下的黑瓦窑,如今每个月还会再烧上一两窑,每窑出产七八千片传统黑瓦,专供当地老宅维修而用;福茂寨、石城寨、草铺城、水瓢寨等古寨外墙密布着青藤,行走其间,犹如走入历史画卷里。
古街、古厝、古树、古祠、古井……旧时光仿佛在这里停驻,不过,荔枝树下的童声稚语,水车规律的咿呀声,饭点准时升起的袅袅炊烟,婚丧嫁娶等人生礼数发生时的喧闹,都在提醒他,这里不是博物馆,古老的物件并非以孤寂、死寂的方式存在,而是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相伴相守,这是一个真实美好的梦幻家园。
深山藏古寺,行走在古镇上,总有不经意的惊喜。(岵山供图)
自掏腰包请缨古镇规划
当李晓晨还沉醉在故乡的自然、人文之美时,他得知,岵山作为永春大县城发展的一部分即将纳入改造,岵山许多有价值的古厝、古树牵涉其中,有的可能会被拆掉。
“能不能请你们先别动,给我一点时间?”或许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或许是深深融入血液中的乡愁,李晓晨突然觉得有守护故乡的责任。在回北京将诸事交代清楚后,他开始走进岵山,走进闽南文化。
如何规划才能真正保护并发展好古镇?李晓晨决定从文化源头入手。由于对闽南文化并不了解,他购买了价值几万元的书籍,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啃完,系统、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闽南文化带给他的惊喜不亚于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更加坚定了他保护好岵山闽南传统生态文化的决心。为了更好地探索岵山的保护之道,他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上书籍的作者或文中的闽南文化专家,与他们探讨、向他们请教。
同时,他开始了“考古踏访”,为规划做基础性调研准备。他用两年的时间,走遍了岵山镇核心区里的六个村落。陪同他走访的岵山镇人大主任颜阳西告诉记者,他们两人风雨无阻,每天都带着大草帽,穿行在古镇的每个角落。因为经常被小黑蚊叮得浑身是包,无论多热,李晓晨都一身长衫长裤。李晓晨并不是简单地走过路过,他一座一座老宅、一株一株老树逐一定位、测量、拍照、登记,并请来当地摄影师,留下1万多张精美的图片。
为更好地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和历史格局,他还利用在学术界的资源,先是请来清华大学等全国一流大学的建筑、文化专家来岵山,走访、提意见。还请来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们,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精确测量,为镇里2000多棵古树、350多座古厝进行精准的卫星定位,并编制古镇综合保护发展规划及闽南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等五个专题研究,编制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闽南文化活态区课题研究。
传统村落保护,涉及方方面面,一动起来,就得有资金的支持。为此,他投入自己辛苦经商所得的500多万元,成立福建爱地投资有限公司,如今,钱已花去大半。
人们还以传统的方式生活,闽南文化以一种活态的形式存在着。(岵山供图)
古镇变化唤起 人们的保护意识
在前期准备工作逐步完成后,他的思路也日渐清晰,2011年,他先将整体思路向当地政府提出,在获得认可后,他开始形成系统、具体的方案。2012年7月,规划方案正式出炉。当图文并茂,有数据、有历史、有未来的一米多高的详细规划方案摆在大家面前时,人们震惊了。经过他的梳理,在岵山这个文化深厚的千年古镇,闽南文化要素齐聚,而且都鲜活地存在着。
其实,一开始,不仅个别工作人员心存质疑,普通百姓更是无法理解他。“还不是找个名目,圈一块地,最终还是要搞房地产,是来赚钱的。”大家的质疑,李晓晨心里也清楚,不少朋友还善意地劝他:“想法是美好的,不过难度很大,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对于这些,商海沉浮过十多年、深谙赚钱之道的李晓晨却说:“我认为值得做就去做,不问结果,也不求回报,就算知其不可,也要为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人意外地发现,这位北京来的教授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写写拍拍;人很随和、虚心,吃住也很随便;他不知道从哪里带来那么多专家,专家们都对他们习以为常的古厝、古树竖起了大拇指,这让村民觉得很自豪。
说的再天花乱坠,也不如实实在在的变化。慢慢地,大家发现周边的环境一天天干净起来,破败的古厝修整后焕发新机,河流变得更清澈、街市变得更整齐。村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正守着十分有价值的东西,以前大家巴不得把旧房子拆掉建新的,如今他们说:“古厝是宝,多少钱都不卖。”“我们祖先显灵了,派李教授来保护古镇。”岵山镇党委书记周伯祥说,村民们淳朴地表达对李晓晨的敬意。
岵山是著名的侨乡,现存的350多座古厝,大多是中西合璧的西洋大厝,不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得知家乡正在发生着变化,不少华侨受到感召,纷纷拿钱回来修葺修缮祖厝,有的甚至将古厝捐出来以作研究、陈列之用。
李晓晨多年的奔走与努力,终获当地村民的认可。
保护活态的文化乡愁
站在岵山两棵500年树龄的荔枝树下,李晓晨的目光中充满着对生命、历史和文化的崇敬。尽管他至今仍不会说闽南话,也不太听得懂,但是,关于闽南的种种,他已能信手拈来,凡有外地来的人,他总会用他的京片子自豪地介绍岵山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
曾经参与过丽江古城规划、考察过许多传统村落的李晓晨明白,有活的文化遗存的村落,才是人们可以体味历史、文化的地方。乡愁是具体的,具体到一棵树、一条河,具体到一碟榜舍龟,只有留住文物的文化伴侣,才是活态的乡愁。因此,除了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中之重,不能让原生态的村落变成死寂的博物馆,找一些演员作模式化的表演代替真实的生活。
因此,在岵山镇生活的六年间,他不仅对古厝、古树等了解透彻,还对岵山镇的嫁娶、祭祀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收集。如今,他正打算协助镇里将岵山镇的祭祀习俗、塘溪大锅饭、清水祖师的传说等申遗。五音、八音、闹台、闹厅等民间音乐,鼓队舞、碰球舞、掌中木偶戏等民间艺术;竹编、木雕、漆篮等民间手工艺,等极具闽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在他眼中,都是丰富的财产。
“我的愿景是,把岵山发展成闽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示范基地,即闽南文化生态博物馆。再过二三十年,想了解正宗的闽南文化,甚至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乡村文化,就到这里来。”
就像他所期待的那样,岵山之美也逐渐广为人知。2012年,茂霞村、铺上村、铺下村和塘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溪村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去年,岵山镇还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中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区域。
笼罩在晨雾中的古镇,天人和谐,犹如一幅天然的色彩绚丽的油画。(岵山供图)
不辞长做岵山人
文化保护与发展是一件急不得的事,需要很多耐心。在李晓晨看来,自己正在做一件有价值而且有意思的事,他不去想最终能不能实现梦想,但是一定要尽人事。
经过他和当地党委政府三年多来的共同努力,岵山的保护发展方案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争取到了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
“金溪荔影,和塘残照,福兴天工……岵山古镇十五景”、“请支持我老家岵山”,朋友们发现,李晓晨的微信圈里,几乎每一条,都是关于古镇保护、关于岵山的。“这是我们这儿最古老的树”、“我们这儿家家户户庭院里都种着四季桂”,言语中,“我们这儿……”已经成为他的口头禅了,他已经实实在在把自己当作岵山人了。
如今,在他的影响下,他的爱人和女儿也爱上了岵山,爱人已常住永春。在年过五旬、头发已花白的时候,他才真正回到了故乡,他告诉朋友们,“不辞长做岵山人”。
李晓晨说,他不走了,要留下来,守护着古镇,就像岵山每座古宅旁默默守护的荔枝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