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灵光:投笔从戎成儒将 智勇双全屡建功
梁灵光出生地友恭堂 (梁白瑜 摄)
核心提示
1916年11月,梁灵光出生于永春县吾峰镇吾顶村一个儒商家庭,19岁那年,他便投身革命,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七七事变”爆发后,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刻,他毅然从马来西亚回国,几经辗转,于1940年加入了新四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并逐渐从一介书生成长为一代儒将。
□本报记者 王丽虹 实习生 翁易凯 通讯员 梁白瑜 林联勇
放下教鞭回国抗战
12岁时,梁灵光跟着哥哥梁披云来到上海,在上海立达学园初中部读书。初中毕业后,他返乡一年,又重返立达学园读高中。1934年春,由于参加革命运动,受到反动派追查的他,先逃亡到杭州,后回到厦门。
1935年,梁灵光返回上海,寄宿于暨南大学校外学生宿舍,与进步学生朝夕相处。那时,北平发起了“一二·九”运动,上海青年学生热烈响应,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和集会,梁灵光也投入这股洪流,随暨南大学学生代表团赴南京请愿。1936年,他赴马来西亚任教,在当地组建了“华侨抗日救国会”等进步团体并担任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这个海外游子再也无法平静地生活下去,于是决心投笔从戎。”梁灵光在回忆录中如是说。当年10月,他决心放弃安逸的生活,回国杀敌,于是结伴马来西亚当地一所华侨小学的校长郑枢俊一起归国。几经辗转,1940年,他在苏中地区参加了新四军挺进纵队。
梁灵光夫妇(左一、左二)与梁披云夫妇(右一、右二)合影 (梁白瑜 翻拍)
痛击日寇屡建奇功
1942年6月,日伪军集中2000多兵力对苏南地区进行“扫荡”,新四军要求各地抗日武装积极寻找战机,主动向来犯之敌发动攻击。时任南通县县长的梁灵光奇袭日伪军兵力较薄弱的海门县城茅镇,毙伤日伪军近百人,俘虏伪军警70多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这次战斗攻入日伪占领的县城,在苏中和苏南地区还是第一次。同年9月,日军大队长保田中佐率领日伪军200多人,准备“扫荡”通州县。梁灵光率领南通县警卫团配合新四军打了一个伏击战,击毙保田中佐以下日军70多人,俘虏日军3人、伪军一个班。在1941年-1942年间,梁灵光率领南通警卫团与日伪军作战20多次,屡建奇功,受到上级嘉奖。
1943年10月,梁灵光奉命到苏中四分区任专员。刚上任,正遇上日军机动部队残忍实行“三光”政策,一些地方的干部被杀害,不少党群组织遭破坏。在他的指挥下,如皋县警卫团向日伪军发动进攻,毙伤敌军近千人,俘虏370多人;南通警卫团出其不意伏击日军机动“清剿”队,当场击毙大队长山本。
不久后,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受挫,急于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同时为了打通平汉、粤汉铁路,又从苏中调走部分军队,军事优势逐渐消失。苏中区党委及时做出各分区抗日力量抓紧时机主动出击的决定,各县的抗日武装空前活跃。仅1944年6月至10月,军民联合大小战斗450多次,毙伤日伪军1500多人,俘虏日伪军1200多人,消耗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取得了反“扫荡”、反“清乡”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革命之路缘起哥哥
梁黎玲与梁灵光是族亲。据她介绍,梁灵光之所以会走上革命道路,哥哥梁披云是他的引路人。1928年,21岁的梁披云打算偷偷带年仅12岁的弟弟到上海读书,可才到厦门就被赶来的母亲拦住,母亲希望灵光返回泉州继承家业。梁披云不想让弟弟一生拘泥于方圆之间,想让他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便极力劝说母亲同意。梁灵光在回忆录中说:“哥哥对我耐心启发、开导、激将、规劝,最终还是起到所期望的作用,使我在人生道路的抉择中,确定了自己要走的第一步。”
梁披云和梁灵光兄弟,一文一武,两人都积极投身抗战大业。1934年,梁披云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创办尊孔中学;1939年为了抗敌后援会工作顺利开展,他与马来西亚几位侨领和学校董事发起创建中华中学,被推为校长,声援祖国抗战,课外选授毛泽东《论持久战》;1940年因学校部分进步师生被捕,梁披云毅然参加陈嘉庚先生率领的南侨归国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敌将士。(文中部分资料由中共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