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端阳在泉州市档案馆翻看海疆学校资料
东南网7月29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刘淑清 谢明飞 通讯员 刘扬宇 文/图)在泉州第一所高校里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前两天,国立海疆专科学校(下简称“海疆学校”)的学生、现年83周岁的吴端阳,向海都记者回忆起在学校里的经历时,69年前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
两年前,海疆学校的一份学籍档案曾被本报报道。两年多后,通过珍藏着该档案的泉州市档案馆,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所学校的学子吴端阳。他说,当时,读这所学校,不仅不需要交纳学费,学校每个月还发零用钱给他们。
从莆田搬到南安 最后迁至泉州市区
1944年5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为培养开拓海疆的人才,设立了海疆学校。
按照办学计划,海疆学校分三年制专修科及训练班两部,专修科分师范、行政与技艺三科。一开始,学校选址于莆田仙游,共有学生200人,基本上都是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学子。开学没多久,学校迁址到泉州南安九都镇。办学宗旨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决定以造就专门人才,辅助海疆建设,发展海外事业为立校宗旨。改三年制专科为二年制专科,增设五年制专科,并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
1946年6月,海疆学校迁至泉州市区,将当时空置的花巷天主教堂作为临时校舍,二年制的学生大多在此学习、生活。此外,该校新课室也定址于东街,以供当年新招学生使用。确定地址后,两座平房和两座楼房相继建起,分别作为新生部的教室和宿舍。
读书不要学费 还发放两套校服
吴端阳,14周岁那年进入海疆学校,为当时五年制专科的学生,就读于商科中的国际贸易专业。因为入学成绩好,他担任班长。如今,在泉州市档案馆中,还藏有他当年的学籍片,上面不仅有学号、相片等个人基本信息,还有各个学年度的成绩。他说,他当时希望学成之后,可以利用所长到印尼发展。
“我们当时是公费学习。”吴端阳说,海疆学校对于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不仅不需要交纳学费,还发放两套校服,吃饭时到公共大食堂,每八个同学住一间宿舍;学生每人每月还有5块银元的零用钱。
在海疆学校,学生们除了上午上课外,下午和晚上的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自主学习。自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聚集到图书馆内。图书馆大概有三个大房间,馆内不仅有各种专业书籍,也有各种小说、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