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畔老人:日本战机先向村子扫射,又飞到洛阳桥上空扔下枕头一样大的炸弹
■桥亭石碑:《重修洛阳桥木板记》记载洛阳桥炸断后乡亲募捐修桥的尘封往事
洛阳桥中亭的这面石碑,记录着那段鲜为人知的烽火往事。
早报讯(记者 林福龙 麦彬彬 庄丽祥 实习生 王晓萍 文/图)在洛阳桥中亭,有这样一块碑记,它立于炮火纷飞的抗战时期,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座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曾被日军炸断,之后乡亲们募捐在断桥处修起木板梯桥。
昨日,早报记者再次来到洛阳桥,阅览这一碑记,听桥南桥北八旬老人回忆儿时经历的烽火往事,再现洛阳桥上的那段烽火往事。
【石碑记载】 抗战时期洛阳桥受损严重
洛阳桥中亭,石碑林立。有南宋嘉熙年间的“万安祝”碑、赞美洛阳桥的“亘海长虹”碑、明朝嘉靖年间的“泉州府万安桥碑记”、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清同治年间的重修碑记,这些碑记历史久远,声名远扬,备受世人瞩目。
“当年参与重修洛阳桥的人,大多已过八九十岁,还有不少人移居到台湾、东南亚等地,知道这段历史的并不多。”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主任、文史专家黄真真透露,相比之下,抗战时期立碑“重修洛阳桥木板记”,似乎鲜为人知。
昨天上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洛阳桥,走进中亭,见到了记录这段如歌如泣岁月的实物碑记:
“洛阳石桥始宋蔡忠惠公,明李五海、民国某军累增之。寇氛迫,断遏贼,崩溃若谷着树段,砌成以薄板。木九腐蚀,上下不可以级,风雨特潮时,老者、少者、妇者、负重者岌岌危,有失足死者……”碑记交代,正因如此,乡亲四处募捐修桥,建木板梯桥。
【有史为证】 诗云“名桥已共劫灰尽” 乡亲募捐建木板梯桥
据《惠安文史资料》第16辑记载,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飞机炸毁洛阳桥两孔。时任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的王梦古曾就此事题诗《题洛阳桥》。诗中感叹:“名桥已共劫灰尽,沧海长留古庙寒。”
史料记载,1940年间,桥南刘惟鹄、桥北张浪平见两岸来往行人攀爬铁条上桥下桥非常危险,且过桥之人不少以海为生,需日夜往还,甚是不便,于是发动两岸以海为生的群众献工,把断段中孔填平,同时四处募捐,建四张斜面木板梯桥,架在断桥处两端。
到1945年,木板梯桥朽蚀,于小修。如今,屹立于洛阳桥中亭的《重修洛阳桥木板记》记载的正是此事。不仅如此,《重修洛阳桥木板记》中还清楚地记录了商行与个人的具体捐款数额,以及捐石修桥的个人。
【追忆往事】日寇战机来袭 全村躲进山里
昨日上午10时许,88岁的陈追正坐在洛阳桥桥南的家门口吹风,当记者询问起抗战时期的洛阳桥时,老人显得很激动。她介绍,自己出生不久后便被桥南一户人家收养,从小生活在洛江区桥南村。
日本战机哪一年飞来洛阳桥上空扫射、轰炸,老人已记不清楚了,不过她清楚地记得那是午后两点多的事情。时年十几岁的她,看到低空中五六架日本战机飞来,轰轰作响,她与家人随同村民,一起跑到山上躲避。
“当时一个个只顾跑到隐蔽处藏身,什么山洞里、大树下、草丛里都躲满了人。我记得当时日本战机是先飞到村子的上空扫射,然后再飞到洛阳桥上空,扔下跟枕头一样大的炸弹,炸弹掉落的过程一直在转动,落到洛阳桥时,炸断了石桥上的长石条。”
让陈追印象深刻的是,在日本战机扫射村落时,邻居一位到桥南村女儿家做客的惠安人正在家中休息,炸弹炸落了他家的屋顶,石头刚好砸伤了这位惠安人的头部,所幸没有造成生命危险。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被日军炸破屋顶的老房子依然伫立在洛阳桥南,陈追介绍,那次扫射后,房屋并未得到修缮。昨日记者看到了这栋老旧的石头房,木板门紧闭着,透过窗户可看到被炸空的屋顶。
桥炸断难通行 只好坐船往来
昨日上午11时许,在洛阳桥桥北的昭惠庙里,记者见到了83岁的村民公德山。说起洛阳桥的战略地位,老人可自豪了,“要从福州去往厦门,洛阳桥是必经之地”。
据《惠安文化丛书·地方掌故》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9路军入闽,蔡廷锴将军以蔡襄后裔自居,执意改建洛阳桥。由于福厦公路经此桥过,遂筑以钢筋水泥,将桥面增高2米、扩宽至7米,以利汽车通行。
“日军袭击洛阳桥时,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老人回忆,正在巡逻的村民见敌机来袭,赶紧用力敲响铁桶告知村民,提醒村民躲起来。
“日军轰炸,使得洛阳桥被炸断二大段六孔。唯一去路断了,桥南桥北居民的生活十分不便。”公德山回忆。
洛阳桥被炸断后造成的影响,居住在桥南,如今90高龄的蔡英同样印象深刻。“桥断了,要到对面去从桥上过十分危险,不少人都选择坐船。”老人手脚并用,激动着向记者描述当时过桥的惊险时刻,“临时搭的桥板,只有三四十厘米宽,不少人还掉了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