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滇缅公路上的“神行太保”
2015-08-15 10:28:59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他们是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诸多泉州籍华侨义士,均是这支生力军中的一员。

雨季,泥泞路滑,行车更是艰难。

□早报记者 林福龙 麦彬彬 实习生 王晓萍 采访整理

□特别鸣谢 林少川先生提供影像史料支持

今天是日本无条件投降70周年纪念日。

回眸7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有这么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为了中华民族存亡,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从南洋回到烽火中的祖国,在抗日“生命线”上甘洒热血,尽忠报国,至少1000人牺牲在滇缅公路上。

在滇缅公路上,他们驾驶一辆辆货车,运载军需物资,在日寇轰炸下,驶过“初一翻车,十五到底”的险路危桥,在时常塌方的崇山峻岭间,日夜不休,风雨兼程。

方向盘后,他们是身着军装、技术过硬的驾驶员,也是爱梳头、洗澡、吹口琴、喝咖啡的时髦青年,他们风华正茂,来自异国他乡。

他们是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诸多泉州籍华侨义士,均是这支生力军中的一员。

据统计,从1939年7月至1942年7月的三年中,滇缅公路运输的军需品和其他物资共计45.2万吨。另据《华侨先锋》第2卷第9期记载,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平均每日的军事物资输入量保持在300吨以上,被誉为抗战运输线上的“神行太保”。

继昨日早报分享泉州籍南侨机工用生命打通“抗战输血管”的感人故事后,今天让我们透过一组当年机工战斗、生活的老照片,重温70多年前这群最可爱的人的烽火岁月,也缅怀赤胆忠心为抗日救国、为民族解放而不幸牺牲的无名英雄。

南侨机工在泥泞的滇缅公路上推车前进

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的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1939年,3200多名南侨机工回国后,经昆明潘家湾训练所的短期军事、业务集训,先后编入西南运输处属下的十几个大队,以及后来专门组建的“华侨运输先锋大队”(分第一、第二大队),奔赴滇缅公路沿线服务。南侨机工服务的地方很广,四川、贵州、湖南、两广及越南、缅甸仰光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滇缅公路上。

记载赤子功勋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巍然屹立在昆明西山公园,该碑于1989年7月7日建成揭幕。

滇缅公路

由于抗战爆发,中国沿海口岸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沦陷,国际军援运输濒临断绝。193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抗战最艰难的年月里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

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于1938年动工修筑,1939年1月10日正式通车,成为战时中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自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内可联川、康、黔、桂四省,外可通曼德勒、仰光,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联系的纽带,海外华侨捐赠的军需物品、药物和世界各国支援的军火武器均赖此路输入。这条由无数老少妇孺抢修而成的临时公路,遍布高山深河、急弯陡坡,极大地考验驾驶者的技术与胆量。大批南侨机工紧急应召回国,成为滇缅公路上的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

2015年7月,由于荣光执导、主演的抗战剧《南侨机工英雄传》开播,该剧讲述了青年归国华侨在滇缅公路上运输物资救国,以及生死相随的感人故事。

暹罗华侨机工抵达广州

运输救国

即将起运的拖车

机工驾驶的木炭车

机工们风餐露宿,生活极其艰苦。

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1939年)和复员纪念章(1946年)

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在新加坡集中(1939年)

滇缅公路是云南边疆20余万民众用最简陋、最原始的工具,用八个月的时间建成,世界罕见。

滇缅公路著名的贵州二十四拐处

机工的运输车通过惠通桥

山高路险,一不小心就有翻车事故。

“华侨运输先锋大队”的车是由英属马来亚婆罗洲华侨捐赠的

在越南河内组装的大卡车(1939年)

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国内

1942年5月5日凌晨,侵华日军逼近怒江西岸。千钧一发之际,守桥工兵用事前准备好的炸药炸毁惠通桥,阻敌于怒江西岸,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一分钟改写了历史”。

南侨机工在印度起卸物资(1942年)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