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街的文化创意公司大拾堂内,何冬冬老师带着学生们在东西塔前自制“糖粿”。 (戴涵琦 苏艳莲 摄) 传统祭拜 祈求佑护 七夕被称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在泉州地区,这一天是“七娘妈生”,在农村或者有小孩子的城市家庭中,都被成当成重要的节日。 在“80后”晋江内坑尤女士看来,最近几年,七夕慢慢成为“情人节”,儿时,七夕是“七娘妈生”。每年的这一天,母亲提早买来“七娘妈亭”,临近中午,摆上供品,让她和兄弟姐妹们拜拜,而后烧掉“七娘妈亭”。母亲祭拜时,往往要念叨一些语言,祈求“七娘妈”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据悉,七夕这天,有16岁以下孩子的家庭会为孩子过节,祈求佑护,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孩节”。 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泉州民俗将“七娘妈”视为妇幼保护神,将农历七月初七作为“七娘妈”神诞,加以庆祝、祈福。 在婴儿刚出生的第一个“七娘妈”生,要拜“七娘妈”为“契母”(闽南语,即义母、干妈的意思),祈望婴孩长大后聪明、伶俐,会读书,以后成为有用的人。第一次的“头契”仪式很隆重,要制作或者购买纸糊的“七娘妈轿”、“七娘妈亭”,张挂“七娘妈灯”,办有七碗一饭、七杯水酒、七种果子的供品,经济条件好的,还会准备香菇、木耳等七样干货。当然,还要买胭脂、扎花、粉等让“契母”打扮。“在中午12点之前要完成祭拜。”傅孙义说,点香、“烧金”、放鞭炮,烧“轿”“亭”,再将“轿”“亭”余下的骨架扔到在厝顶。 孩子长大到了16岁,就要“洗契”,“洗契”仪式与“头契”一模一样。寓意“七娘妈”保佑孩童长大成人,保佑照顾的职责完成了。 傅孙义说,七夕不仅是“七娘妈生”,也是乞巧节。在古代这一天,未婚的少女,会单独或者与姐妹伴一同拜“七娘妈”,乞求“七娘妈”传授她们纺织、制鞋、缝补等技能。 |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