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八旬侨批派送员话往事
为防止派批员携款潜逃,要在亲戚中选忠厚老实者;新中国成立前,派批过程中常遇土匪,多人身亡,沿途要化装山民走贩;通货膨胀严重时,早晚货币不同价,为保护侨眷利益,侨批不能积压
七十年过去了,李长啸对于那个时代的侨批回文仍记忆深刻。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侨批业这一兼有金融和邮政双重职能的特殊行业,在很长一个时代,在侨乡人民的生活中,都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新中国成立前,战乱不断,当一封来自海外的侨批,不远万里走过海路、陆路,经过国内外几拨侨批派送员的手,终于辗转送到侨眷手中,真是字字千金。
从十九世纪70年代到1976年侨批业完成历史使命,并入银行系统,侨批业经历了百年沧桑,也造就了一种延续近百余年的职业——侨批派送员。
派送途中要化装成山民、小贩,还可能会碰上土匪兵患……在南安梅山镇,85岁的侨批派送员李长啸向记者讲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送批往事。
族谱中浓缩的侨批史
今年74岁的李良辉,是南安梅山竞丰村人,十几年前退休后,他关注于整理竞丰村李氏家族的族谱,并参与芙蓉李氏族谱的续修,在整理中,他意外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侨批信局的记载。
根据一本1948年之前修好的族谱记载,卒于1937年的李钦生,“平生急公尚义,言忠行笃……农而兼商,在泉厦合股营华洋汇兑信局,值河山鼎革……侨汇悉用民局,单分递各局不生效力,惟署叔名者到处流通。”
他感兴趣之余,通过研究本族的族谱,寻找更多关于侨批信局的资料。根据族谱的记载,除了李钦生工作的“泉厦合股营华洋汇兑信局”,还有李斯默的崇兴信局,李引贵的捷兴信局及其子李成田、李成埔所经营的源兴信局等四家,其中,以源兴信局规模最大。
据李氏族谱记载,源兴侨批局,前身是捷兴信局,是梅山镇竞丰村村民李引贵于民国初年开设,1927年曾一度停业。其子李成田、李成埔于1931年重新开业,并顺应时势采取联营扩股扩大经营,在合并其他信局的基础上,组合创办了源兴信局。李成田长期负责在厦门头盘,外联海外;李成埔在泉州负责二盘局及在洪濑梅山、芸美负责三盘局,并派送银、信直接到各侨眷手中。
因为长期战乱,社会不安,匪患成灾,派送员不断遇抢遭杀,且老百姓生活极苦,派送员卷资而逃的事时有发生,信局损失很大。在这种局势下,李氏兄弟采取一些顺应时势的经营方法,业务迅速发展壮大。为避免派送员卷资出逃,他们主要雇佣本族亲堂中胆大心细的青壮年为派送员,直接把侨信、银汇送到侨眷手中,较为可靠安全。因此,华侨纷纷把侨汇交由源兴办理。信局声誉大振,发展为闽南大局。据记载,1946年,源兴信局外联海外68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