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转角留下的标识,是侨批局曾在这里办公的印记。 三餐在侨眷家吃饭 李碧娥说,当时的派批员,大多数都是走路,少数能骑自行车,唯一的一部摩托车是两个派驻泉州的人,从泉州载侨批回来的。领了信之后,就要穿着草鞋,翻山越岭送批去。边走边送,远的一天要步行四五十公里。 根据李良辉走访多位派批员了解到,在私营侨批局期间,派批员是没有工资的,收入主要是侨眷给的“礼数”,也就是小费,三餐也大多在侨眷家里吃,派到谁家就在谁家吃,总体来说,基本收入比务农好,而且能吃饱,这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很让人羡慕了。 “那个时候,一到村里,都会受到侨眷的热情招待,因为看见侨批员,意味着‘那边’又来信了。”有些人还会煮香菇瘦肉汤等那个时代比较“奢侈”的好东西给他们吃。因此,尽管派批员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如果有机会,还是很多人愿意做。 新中国成立后,派批员工作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也没再发生携款潜逃的事情,随着源兴信局的性质一步步发生变化,从私营变成公私联营、集体所有制直至国营,此时,派批员是有工资的。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月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有五六十元,这在当时算比较高的。 1976年,信局由国家接办,派批员也被列入银行管理。这个持续了百年的职业,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
相关新闻
- 2015-07-25抗战侨批实物展:侨批封上写满抗战标语 你见过吗?
- 2015-06-15晋江首次展出“抗日”侨批 展现海外华侨爱国热忱
- 2015-06-08世界记忆遗产见证海丝泉州 泉州侨批档案结集出版
- 2015-05-29华侨大学举行侨批档案展 讲述“水客”深情往事
- 2015-05-27肩挑家书万金 黄皆得:30年批脚生涯累并快乐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