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哲坚四袭金门 细菌战中感染伤寒
英年早逝 留下年幼子女八人 老母代为抚养
许哲坚(左一)与战友在战利品前合影留念
这是一张拍摄于1939年4月21日的老照片,是袭击金门凯旋后许哲坚与战友在缴获的战利品前的合影。照片里,青年才俊许哲坚身着笔挺的军装,一脸坚定;一旁,他的战友们面露微笑。因为刚刚这一战打得实在漂亮。
8月3日,早报发起“抗战集结号”后,市民许文听寄来了这张老照片,他要向世人讲述他父亲许哲坚及其战友的抗战故事。
□早报记者 麦彬彬 实习生 白亦锦 文/图
金门沦陷
复土救乡团组建
许哲坚,南安石井人,早年丧父,由母亲扶养成人。据《石井许氏族谱》记载,许哲坚天资聪颖,才学过人,性格豪爽。自集美师范学校毕业后,先任小学教员,后经营工商业。先后担任广源商行经理、东华制糖有限公司总经理、水(头)石(井)莲(河)汽车运输公司总经理等,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1937年10月25日,金门沦陷。日军进一步逼近中国东南沿海,同安、南安等沿海地区危在旦夕。在这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广大爱国群众奋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国难当头,许哲坚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利用其经营的企业场所,接待金门岛流亡大陆的热血爱国青年,并团结南安、石井、金门的爱国青年组建了以许哲坚为团长的金门复土救乡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夜袭金门
首战大获全胜
1939年4月,距离金门沦陷已经整整十八个月了。这十八个月来,敌军不断在金门烧杀抢掠,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金门逃亡及居留青年无时无刻都在等待杀敌复土的时机。
1939年4月20日傍晚,一场秘密会议在南安石井镇汽车站召开。
“今晚我们决定拯救家乡亲人,驾船渡海,杀敌复仇。”许哲坚语气坚定地说道,目光如炬地环视与会人员。紧接着,许哲坚向与会者宣读金门爱国青年的情报,告知敌方炮台及守备队的情况,作了战斗部署,并从中挑选出40名精壮的汉子参战。
暮春的夜晚,细雨霏霏,海面上大雾弥漫。四艘木质双桨快艇,从石井港出发,经角屿门,直抵金门。
在许哲坚的指挥下,一行40余人兵分三路。第一队负责警戒阻击敌人援兵,登陆后迅速奔向公路,切断电话线,装置两挺“路枪”(当时山区用于打虎的一种定置触发火器),并散发《吿金门同胞书》,然后就地埋伏,观察敌军的动静;第二队负责袭击城仔角炮台,战士们一到炮台附近,看到敌军的哨兵后,猛扑上去,将他们擒杀后迅速冲进营房,将看守炮台的日军剿灭,然后集中火力轰击炮台,将那门危害沿海居民的大炮捣毁;第三队负责围攻官澳敌守备队小队部,日军闻声惊醒,仓皇迎战,伤亡无数。
夜黑行船
险些再入敌窝
金门复土救乡团不恋战,听到许哲坚的“撤退”口号后,立即退出阵地,并按照原先指定的路线到海边汇合,四艘木质双桨快艇已按原计划在海边接应。
清点人数时,他们发现有两位队员未到,心急如焚之际,不远处传来汽车声响,再不走,日军的援兵就要到了。情急之下,他们只好解缆扬帆而归。起航不久,岛上传来一阵枪炮声。原来是日军的援兵触发到金门复土救乡团埋伏下的“路枪”,他们因误会而相互开枪射击。
4月21日凌晨3时许,金门复土救乡团船队正在烟雨溟濛的大海中航行之际,突然一声“轰隆”巨响(岛上敌军打来的一发炮弹)。此时,船上的战士们才明白原自己夜黑行船,走错了方向,赶紧调转船头,加速前进。拂晓之际,船队才驶进南安石井港。
袭金壮士归来,石井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小镇一片欢乐。他们将夜袭金门缴获的两挺轻机枪,十余支步枪、刺刀、钢盔、膏药旗、子弹等战利品陈放在石井小学操场上,并将两颗日寇头颅挂在石井汽车站电线杆上示众,以此振奋民心。
历尽艰险
一人不幸遇难
还记得金门复土救乡团中失散的两个人吗?他们是李扁和郑良。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不幸遇难。然而,四十多天后,李扁意外归来。
原来,撤退哨声响起之际,恰逢大雾笼罩海岛。李扁、郑良目不幸迷途掉队。赶到海边时已不见四艘木质双桨快艇只好摸黑上山。在陡峭的半山腰中发现一座古墓,见周围荒草丛生,他们便钻进墓穴中藏身,半夜无人之际才敢出来挖地瓜充饥。一个星期后,郑良悄悄下山摸进村庄,得金门同胞救助,藏于家中,不料遭汉奸告密,被日军抓获不幸遇难。李扁处境愈加艰难,只得藏身墓穴之中一个多月。
金门一同胞得知李扁的遭遇后,算好潮水时间,在一个天黑时分,不顾个人安危,将自家的门板拆来作船,拿伞作帆,送李扁到海边下水。漂到荒岛上的李扁幸得出海的渔民相救回到家中,此时家人正在为他做祭礼。
身染伤寒
36岁不幸早逝
1939年4月21日夜袭金门后,短短一年内,许哲坚带领复土救乡团又先后三次夜袭金门日寇,都取得可喜的战绩。
民国著名文人王观渔就此事写了一首《复土救乡团四次夜袭金门歌并序》,里面谈到“金门沦陷于日寇,乡人在吴贞将军领导下,组成金门复土救乡团,以许哲坚为团长、陈天伦为副团长,第一次袭击成绩辉煌,二、三、四次亦可观。”
据悉,许哲坚为金门复土救乡团的工作四处奔波、日夜操劳。当时,日军善用细菌战,使得鼠疫、伤寒、霍乱成为流行一时的疾病,而且治愈率极低。许哲坚在与日军博弈过程中,不幸身染伤寒,1940年9月13日不治身亡,年仅36岁。
许文听回忆,父亲许哲坚去世之际,自己仅7岁,长兄不过15岁,最小的弟弟尚未周岁。同年年底,许文听的母亲也不幸病逝。兄弟姐妹八人沦为孤儿,幸得老祖母抚养。由于家境困难,老祖母不得不将两位小孩送人,以减轻家中负担。即便如此,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远不及当日父亲许哲坚在世时的殷实。
“我父亲是位抗战英雄,他为国捐躯,虽然他病逝后我们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但我们从来不埋怨他,他是英雄,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父亲。”许文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