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港阿伯入选中国好人榜 捐资千万元一件衬衫穿30年

2015-08-28 11:34:15 刘淑清 谢明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事业有成却依然朴素的陈国元,对自己捐建的项目都要亲自监督施工

东南网8月2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刘淑清 谢明飞 文/图)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的建筑工地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头戴黄色安全帽、脚穿塑料拖鞋的古稀老人,站在脚手架下忙碌着,看起来与村间老伯无异。

殊不知,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却是村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大好人。泉港一中,有一栋教学楼,以他的名字冠名;玉湖村中心幼儿园,由他独资建造;那通往学校的路和桥,也是他捐资并发起修建的……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他还一边劳动一边行善。而自己,却一直住在建了20多年的石头房里。

老人名叫陈国元,曾获评“感动泉港·道德之光”人物之一。本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候选人。他的善行,也从泉港撒播到了全国各地。

20多年前

他建了海口最高的大楼

依然是黄色的安全帽、塑料拖鞋,陈国元老先生从嘈杂的建筑工地中走来,满脸笑容。微胖的身材,着一件旧式短袖衬衫和工装短裤,笑的时候眼睛几乎眯成一条缝,皱纹在眼角绽开。进屋后,他摘下了帽子,露出满头银发。

陈老说,下海前他是乡村老师,因此大家至今仍喜欢叫他“国元先”。最近,因为入选了8月份的“中国好人榜”,常有人跟他说:“你做好事做到全国人民都知道啦!”他却笑道:“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就被推选成中国好人了,做得远远不够啊!”

1940年出生于界山镇玉湖自然村的陈国元,幼时家中清贫,初中毕业后当了乡村教师。1967年,他选择下海,和同村几名泥水匠到海南谋生,成为较早在海南打拼的泉港人,在建筑工地上打拼。当时条件艰苦,他经常吃稀饭配咸萝卜,住的是驻地部队遗留的草房。

数年后,陈老渐渐在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如今,在海南,仍留有他觉得骄傲的见证:1991年承建的“万洲大厦”和1992年承建的“钟诚大厦”,各有20层楼高,曾是那个年代海口的最高建筑。

每一幢捐建的教学楼,他都要自己监督施工

1997年1月,陈老回乡发展。曾是教师的他,深知教育对家乡建设的重要性。那些年挣得的钱,他除了用于投资再生产外,几乎都捐了出来,支持公益事业。当年,他捐资90万元,建设惠华中学“聪利教学楼”;1998年,捐资100万元,建设玉湖中心小学“金坤教学楼”;2001年,捐资170多万元,建设泉港一中“陈国元教学楼”;2005年,捐资150万元,建设玉湖中心幼儿园。

而他捐建的每幢教学楼,都由他亲自设计并监督施工。“我建的房子,我舍得用料,懂得行情,都是优质工程。包括我住的石头房,也是自己盖的,已经二十来年了,依然冬暖夏凉,住起来很舒服。”除了捐楼,陈老还捐资修路铺桥,建设农村祖祠、宫庙,支持文化事业,倡导孝老爱亲。截至目前,他已经捐资达1200多万元。

出手如此大方的他,对自己却很“抠”:用的是国产翻盖手机,身上穿的衬衫已有30多年历史了……

说起陈老,镇里几乎无人不晓,尤其在玉湖村,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界山镇宣委陈玉林说,乡亲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朴素,穿着很随意,根本不像一个大老板;玉湖中心小学校长陈文忠前段时间才去拜访陈老,“仍是一贯朴素的装扮,有时穿得还不如农民伯伯”。

不给子女存钱,只留给他们“毅力”二字

尽管已年过古稀,但陈老却不愿闲着,经常下工地。他说,“生命在于运动”;儿子们说,如果让他不上班,他会觉得闲得发慌。

一名跟随陈老25年的老伙计告诉海都记者,他二十出头去海南跟陈老做事,现在被封为“钢筋组组长”,早已能独当一面。“他人若不好,我哪能一跟就是25年?”而据他透露,陈老基本不存钱,这边给人家盖房子挣钱,那边转手就把钱捐了。

陈老常对子女们说:“我不给你们存钱,你们要自己奋斗,我留给你们的就只有‘毅力’两个字。”如今,他的几个儿子都在从事与建筑有关的行业,发展得不错。听闻父亲入选“中国好人榜”,身在武汉的老三笑称,并不意外,因为他们从小就看着父亲为公益奔忙,感觉父亲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多年耳濡目染,他们也会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善事。

说到为什么不留钱,不吃穿好点?陈老笑着摆了摆手:有今天的成就,还能坚持行善,精神动力来源于母亲。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后,留下母亲和8个子女,母亲却不曾怨天尤人,用自己的坚强教给他们深刻的两个字——勤、俭。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