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年轻一代在行动 以年轻的方式致敬抗战老兵

2015-09-01 08:29:48 徐锡思 刘淑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发现父亲还有一个梦

只是他没想到,经历过枪林弹雨,看淡生死的老父亲,眼中偶尔还是会流露出他年少时不曾读懂的忧伤。在那些英勇的故事背后,郑秀枝一直没能发现父亲还有一个梦:找到当年一起复员回来的老兵,共叙往昔的峥嵘岁月。

有朋友建议郑秀枝,为什么不在微博上写一写老父亲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看到,兴许就有一些巧合,能帮父亲圆一下心愿,“倘若父亲的期盼依然没有着落,这些文字至少能够重温一份温馨的父爱和一段不寻常的岁月”,带着这样的想法,饱含深情的《我的老父亲》万言书面世。

郑秀枝的万言书,全文共一万一千余字,从父亲苦难的童年说起。文中用了很大篇幅,记录父亲参加抗战时的点滴记忆:两度被抓壮丁,投入抗日战争;日本人的刺刀很锋利,可以一下子刺穿金属硬币;战友腹部被流弹击中,肠子不断流出来;日本人残忍,连战俘都要投毒赶尽杀绝;勇救负伤战友,膝盖和脚底板却被子弹击中;热心老乡搭救,在战乱中感受温暖……

为了将文章发布到微博上,当时年过半百的郑秀枝,特地用手机号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将《我的老父亲》一文发布到微博之上,短短时间内就达到了十万的阅读量。

后来,他又听朋友说,有一个网站叫作“关爱抗战老兵网”的公益网站,专门寻访抗战老兵,他便又登录网页,联系到了该网站志愿者雪山。

关爱抗战老兵网的志愿者,对老人的信息进行了登记和核实,认定郑德治在抗战时期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79师697团炮兵连的一名战士,并于今年3月份开始,享受该网站公益基金助养金资助。感动于“关爱抗战老兵网”志愿者们的这份情怀,郑秀枝也主动要求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

除了通过网络发布外,郑秀枝还向央视的《等着我》栏目组,投了稿,希望通过电视平台,寻访到当年和父亲一起复员回来的老兵,共叙往昔的峥嵘岁月,但终是没有等到回音。

今年6月份,郑秀枝还拉着老父亲通过本报《口述历史》栏目,回忆了他的军旅生活“枪疤是我的勋章”,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圆梦,但同样没有实质进展。

父亲每天几乎只吃一顿饭

“父亲年岁已大,身体不是很好,这是我最担心的”,郑秀枝现在最怕接到看护父亲的大叔打来电话,“有时候看到来电提醒,心里就会突然揪了一下,脚也一下子弹起来”。郑秀枝的老父亲原本住在农村,离郑秀枝工作的地方有20多公里,为了更近距离的照顾,郑秀枝把父亲接到了泉港城区的套房中,还请了大叔专门照顾。“家里必须有人,有什么情况给我打电话,我才能第一时间赶回来。”

老人家现在每天大多只吃一顿,炖得软烂的排骨汤,配着干饭,坐在餐桌上,自己静静地吃着,看着父亲吃得香甜,郑秀枝在一旁,也会欣慰地咧着嘴笑。大概是早年饿怕了,鱼肉和干饭成了郑德治老人的最爱,稀饭和水果蔬菜等食物,老人家却并不喜欢,郑秀枝熟稔地与我们讲着父亲的饮食喜好。

郑秀枝说,老人前几年会经常提起亡故的母亲,“我又梦到你母亲了,是不是她来叫我下去陪她了”,每到这个时候,郑秀枝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安慰父亲。漫漫数十年,生死两茫茫,父亲把苦痛压在心底,他仍记得,多年前母亲离世后的夜里,他曾被一阵啜泣声吵醒,看见了父亲因哭泣而颤抖的双唇。

许多和父亲一样的老兵,正在慢慢老去。为完成父亲的心愿,这两年来,郑秀枝四处奔波。他说,他会一如既往地找寻,但不管找寻的结果如何,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父亲能够健康地活着。

如今,他通过父亲零碎的记忆描述,已经辗转联系到了父亲复员前受伤后养伤的地方,并与当地取得了联系,通过对接聊天,双方所提及的基本的信息大致吻合,他决定,找个时间,到当地去走访看看。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